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      ★★★ 【字体: 】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6:36   点击数:[]    

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城市背景状况与其历史文本,在都市的雕塑中对其观众展开了另一种象征意义的表现”(注:《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艺》的观点肯定了《加莱义民》创作开始时追求纪念性雕塑所强调的“荣耀、不朽的象征意义”,而最终却使人物群像以水平方向的构图(象征作品中的人以及他们与观众之间的平等与融洽)来呈现,并且,艺术家也没有使作品中的六个人物像传统的纪念雕塑所惯用的方式那样放置在高耸的底座上,而是放在平的地面上,使作品的“舞台”落到与平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和尺度之中。艺术家的用意显然在于让雕像可以与每天路过的市民近距离地擦肩相遇,使市民大众能够强烈地感悟到自己与这些义士心心相映的传统精神。 
其实,《艺》通晓传统的纪念性雕塑的用意,即强调承载启迪社会和张扬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及强调作品的叙事性和作为理想典范的功能,然而,《艺》则肯定艺术家新的做法:“他(指罗丹)不想制作一个超越时间的纪念碑,将早已为人熟知的英雄以最理想的单一影像烙印人心,相反地,他选择历史中正在受苦…最悲怅的时刻,并将它放在现在的时空。他并非叫人去认同这些已经失去个人意义的历史英雄,而是去认同这些在自愿受死的过程中,正在成为典范的市民们的美德。”(注:同上书,第50页。) 
《艺》在此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历史纪念性雕塑,在当代艺术的观念中所要凸显的不是历史本身和只可远观的雕像,而是要使作品成为可以与观者们相伴、亲近和心灵对话的一种自然存在,这显然不同于先前的强调精英式的启蒙和教化的艺术主张。 
    四、公共艺术评析的价值思考 
《艺》对当代公共艺术评价的观念,主要是看重艺术品是否在尊重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唤起群体的某种共识,或者说,主要在于看艺术品是否可以使某种原创的或早已存在的观念、事件及事物的形式(即便它们原来不属于公共的范畴),在人们重新经历其艺术性的演示之后得到一种共同的体验和收益。因为,这是由于这个不同以往的时代和社会的特性所需要和决定的,也是由艺术的公共性和多元性所要求的。《艺》在公共艺术的评介中注重的是,发掘和肯定那些可以引发人们的共同感受及共同的情感基础的艺术方式与价值: 
“在大型叙事史诗的年代逐渐被日渐增多的个人叙事取代。从单一说教转为不可胜数的故事叙述,它们交互重叠也互相回应。共同经验的产生因此不在于对相同背景的认识(统一论述),而是经验中的相同感受。当事件可能被多数人经历时,则具备了建构一个社群的共同基础。也就是说,如果经验(尤其是艺术品经验)是私密且个人的,大家就会知道其他人也感受过相同的经验,而从能创造一种独立于体制的论述和一种无阶级之分的联结;这联结是由共同的经验所建立,并且存在于经验的力量之上。”(注:同上书,第52页。) 
《艺》对以往那种在权力政治(而非公益政治)下习惯于“宏大叙事”及着力推行统一意志的艺术现象表示了深度的怀疑,而希望艺术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使其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舞台,超越一般的利害关系而使人们属于整个世界及他们的城市。并认同公共艺术在相当程度上的“匿名”性,即不突出艺术家本身,不突出作品本身和不突出作品所在的城市(或地区)的方式,因为这“似乎变成一种我们属于共同世界的感受的保证。然后,这个共同的世界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空间。”(注:同上书,第149页。)这显示了《艺》意在通过艺术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和成为“世界人”的文化抱负与主张。 
在价值判断的态度上,《艺》认为,公共艺术的要义不在于创造和再现一件具体的实物,也不在于强调纪念或庆贺一个人及一个历史事件,而重在建立当下人们与环境的一种新的关系,以及由此激发出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以促成可供民众自由、轻松交流的公共空间。显然,《艺》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导入和批评上,主张它需适应当代城市主体中呈现的文化的多元、民主、多样和开放的潮流。平民化、互动性乃至偶发性,是当代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重要特性和必然。认为即使在平庸的环境条件下,依然可能创造出有意味的公共空间和有品位的公共艺术。 
另一个方面,《艺》认为,值得让人们关注和欣慰的是,当代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职责也可能是与大众共同游戏,以唤起愉悦欢快的生活情绪或深层次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从视听到心理的,以及从作品本身到整体环境氛围的创造。因为我们这个终日为实际目的而忙碌不休的世界,依然需要艺术来为人们汲取一份生活的欢乐与超越。如《艺》在介绍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的装置性作品《九个空间,九棵树》(注:作品《九个空间,九棵树》,是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在1983年,于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厦前广场上所做的装置性作品,作品以植物、金属的支柱和半透明的蓝色的塑胶板加以分割和组合,形成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空间,以使路过和介入其间的人们产生不同的游乐和深刻的心理体验。)时所言:“这个作品更像是一个视觉的游戏,吸引我们的目光、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它刺激我们对于空间的诠释以及视觉与身体互动的自觉。”(注:《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并用作者的话说道:“艺术的实践是我们开始丰富我们感知的开端,现在它落实到特殊的社会活动、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注:同上书,第194页。)从多重性的意义上说,当代公共艺术在愉悦大众生活,激发和释放大众的才智与情感方面,的确可以担负起积极的社会职能。 
总体来说,《艺》所倡导的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建设性的和顺应时代之动态发展的艺术观及批评观。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我们单凭艺术或许不能直接创造和改变现实世界,但当艺术深度地介入公众社会后,却可能成为大众公共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潜在地影响社会的运行,培育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城市和公民的性格,生动地映照出特定时代的不同侧面的容颜。 
    结语 
以上的文字,只是笔者对卡特琳·格鲁女士的《艺术介入空间》一书的粗浅的体认,或许尚不能作为一种全面、精确的解读与诠释。在这种有限的认识过程中,却发现《艺》的作者在有关公共艺术的观念与认知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几点显要的理念和启示,综上所述,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公共艺术及其所营造的环境,除了在空间上具有使公众准入的开放性之外,还在于它具有追求和吸引普通公民参与和关怀共同问题的公共精神。它在创造新的公共空间以提供人们有益地相遇和交流的同时,提倡一种超越社会偏见和阶级(阶层)界限的艺术理想。强调公共艺术应接纳所有普通公民(或即纳税人)的至高理念。 
其二,强调当代公共艺术应该伴随时代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出各不相同的艺术形貌。既肯定现实中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差异,又强调艺术自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超越。强调作品可部分地担负起愉悦、启迪或警示公众社会的公共职责。 
其三,强调当代公共艺术创作和导入方式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对追求宏大、固定、永久性的外在形式,以及传统的说教性、纪念性的创作立意表示出怀疑。主张使某些个体经验通过与公众的交流方式而产生有益的、新的共鸣,乃至成为公众的共有经验和情感的一部分,以扩大社会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的了解。 
其四,提倡在观念、空间、技术、材料等运用方面,扩展公共艺术的视野和创新意识。提倡新的艺术创作思维和方法的探索,不拘一格地使新的技术和文化观念有助于当代艺术的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

  • 下一篇文章: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当代艺术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
  •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
  • ››当代艺术理论家的几张“脸”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