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狭隘的学科之见,将艺术学理论囿于一个孤立的圈子里画地为牢,要避免把艺术学理论的繁荣变成一种假象,避免延续过去艺术学理论研究中出来的玄虚说教与片面空谈。总之要让艺术理论落在实处,让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变得切切实实。至少学习艺术理论与研究艺术理论的人要懂得艺术与艺术审美,要贴近艺术实践、甚至精通一门技艺,如此将使艺术学理论如虎添翼。如今,艺术学理论遇到了历史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再不能抱残守缺、纸上谈兵,应切实思考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前景。
同时,由于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我们不是主张让所有的理论家、理论工作者都放下纸笔学技术,也不是要让所有的理论家都变成艺术家,而是强调在今后的艺术理论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上,在我国的艺术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背景与艺术修养,让理论借助技术的平台变得更有生机和力量。我们培养的艺术学硕士、博士,不能是既不听音乐、又不看绘画,甚至对电影也不感兴趣的理论呆子,不能让外界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走不出理论的樊篱而惋惜或伤心。①参考文献:[1]邹一桂.小山画谱[M] //于安澜.画论丛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 793.
[2]舒士俊.水墨的诗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77.
[3]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24.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368.
[5]陈传席.陈传席文集:第1卷[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1: 68.
[6]姚最.续画品录[M]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370.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4.
[8]荆浩.笔法记[M] //于安澜.画论丛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 9.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