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      ★★★ 【字体: 】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4:19   点击数:[]    

为丰富的曲子作品,并按一定的结构原则联成套曲形式――唱赚。“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演唱难度很大。这时,说唱艺术走向成熟,创出大型的演唱形式——诸宫调,后来,诸宫调的形式为戏曲艺术的确立创造了条件。杂剧艺术由于吸收了唱赚和诸宫调的营养也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戏曲。《西厢记》就是著名杂剧代表作品,是将歌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声乐形式,这又一次将中国声乐艺术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南宋,城镇音乐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瓦舍勾栏”比北宋更多更普遍,已出现了民间艺术的专业组织——社会和书会。南戏在杂剧影响下迅速成长。南戏也称南杂剧,主要是由地方民间民俗歌曲发展而成。

             [9] [10] 

“宋词”是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可以歌唱的形式。这种新的音乐文学形式,当时叫小曲、小唱、嘌唱或词曲。配上音乐旋律称为曲牌,例如:《点降唇》、《菩萨蛮》、《卜算子》、《念奴桥》等。

创作宋词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豪放派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抒情派有晏殊、李清照、柳永、姜夔、沈括、张炎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词曲歌唱家,如李师师、孔立传、张五牛等。

宋末,蒙古族兴起北方,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元代文人地位极为低下,许多人流落民间。特殊的生活环境,使杂剧艺术发展呈现空前的繁荣。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方式等方面比宋杂剧更为完善,更为成熟。这样元代音乐出现巨大转折,由歌舞转向戏曲。从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基本分为歌唱和戏曲两个方向纵向发展

戏曲艺术的确立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新的阶段。元曲的内容通俗易懂,既反映人民生活而易于被接受。元曲分杂剧和散曲。

元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和诸宫调。小令是流传的创作的单首歌曲。当时演唱水平相当高。这时声乐艺术与戏剧等开始已有分离的迹象。

元杂剧继承了宋杂剧的传统,无论在形式、内容、曲调上都有很大提高,一大批优秀演员表演水平使当时北方舞台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元杂剧到后来实际上形成一种唱剧。有点像西方的歌剧综合艺术。

在元杂剧兴盛之时,声乐演唱艺术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关于对演唱技巧的论著闻世。如张炎的《词源》。燕南芝庵的《唱论》等,他们对演唱艺术与技巧都作了精湛的论述。另有北宋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的《乐律》一章中写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元朝著名的歌唱家代表有:忠都秀、张德好、珠帘秀、顺时秀及回族米里哈等。

据考证:到元代,声乐演唱形式已出现独唱、对唱、齐唱与和唱的形式。

             [9] [10] 

(2)明、清时期声乐艺术

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器乐已形成明清时期五大类音乐特证。声乐艺术已演变成各种戏剧,曲艺、歌唱等形式。

戏曲无论从词曲结构还是演唱表演上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戏曲按唱法、形式和风格分成了四大声腔派,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其中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后来,又有戏曲专家对昆山腔进行改革。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大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对咬字中字头、字腹、字尾都要非常讲究。

“梆子腔”在明后期流行,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康熙以来,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区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梆子腔其声音要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伟,既能表现慷慨激昂和凄楚悲切之情,又具有活泼流利和插科打诨之趣。

“京剧”,形成于清代中期,当时北京是全国戏班子荟萃的地方。当时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进行频繁交流,吸收各种剧种的营养成,逐渐演变成了京剧。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又称“皮黄腔”。京剧中西皮腔要求唱腔明朗流畅,情绪高亢。二黄腔要求深沉柔和。后来京剧又产生了许多种唱腔的流派。

到这里,我们总结前人类声乐发展历史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或象《侯人歌》一样简单原始的声乐形式,到后来的诗歌、宋词、杂剧、元曲、戏剧、诸宫调说唱艺术等都证明中国声乐艺术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过程。除戏剧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外,明清的歌曲极为丰富,特殊是民歌在明朝中期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声乐演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为诗,宋朝为词,元朝为曲,那么歌曲(尤为民歌)就是明朝一绝。当时文人们广泛收集、整体、出版民歌。象冯梦龙选编的《挂枝儿》、《山歌》搜集歌词达800余首,到清代先后刊印的民歌集极为丰富。但只有少数有曲谱。明、清时期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和唱等。

当时,不少民歌歌颂农民起义,揭露阶级矛盾反抗统治阶级。且广为流传,如安徽民歌《风阳花鼓》就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象这些民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歌唱朗朗上口,曲调优美。

             [9] [10] 

除大量民歌在明、清留存外,当时还有许多艺术歌曲遗存。如音乐家魏双候的四世孙将魏双候当时带到日本的200余首曲谱的50首编成《魏氏乐谱》,反映了明代部分宫廷歌曲的风貌。如:《敦煌乐》

“琴歌”是富于抒情性的古代歌曲,明代出现了专门的琴歌谱集。琴歌一般是随着七弦琴弹轻吟低唱。曲调多为平缓吟诵性。如《长相思》

“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常用乐器伴奏,且增添了过门,有的小曲长达200多小节。如《山门六喜》。

《山门六喜》全曲有六段,即由六个牌子组成,曲调婉转、平稳,结构严谨,歌词内容丰富。音域不是很宽广,有叙事性。演唱时要求声音明亮、婉转、流畅。从曲目可以看出,有的一字就有数音要求演唱连贯。整个曲子演唱要清晰悦耳。这就要演唱不仅要有清脆的嗓音,还要受良好的训练,要唱出“味儿”。

还要一提的是,在明末,“吴歌”盛行一时,它是苏杭地区的民歌,在全国广泛流行。是主要歌颂男女爱情的声乐作品;“粤歌”是清代盛行于两广地区的乡间民歌。它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声乐论著方面,有清朝徐大樁撰写的《乐府传声》,作者在此书充分论述了歌唱中“声”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正字音,审口法,别宫调,重曲情,放松喉咙”的歌唱原则。

由于戏曲音乐在各地逢勃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已成为民族声乐的主流。那么涌现出来的是更多的戏曲表演家、戏曲音乐家和演奏家。如:魏良辅是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沈璟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魏长生是清代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等等。

明、清的说唱法艺术也是相当流行的一种声乐形式,且发展得非常完善和成熟,大体分为:鼓河、子弟书、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弹词等。

通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歌唱活动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后,西洋声乐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声乐学派。

 

             [9] [10]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晓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华文化大辞典》丁守和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修海林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李延年(?—约前87年)汉武帝时的乐官,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父母兄妹多为乐工。曾为司马相如等数十人所撰诗词配曲,作《郊礼歌》十九章。

“清商乐”又称清乐,是在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萌芽和古歌时代

  • 下一篇文章: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
  • ››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100句
  • ››中国古代诗歌故事
  •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 ››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