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提要: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革命歌曲及其它健康进步歌曲,不仅具 有区别于其它音乐艺术的显著特色和美学意蕴,而且因其歌曲内容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革命精神,而具有社会 教化的功能。因而,它的传唱和推广,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关键词:红歌;艺术特色;美学意蕴;教化功能
“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的简称,是指五四运动以 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 的革命歌曲及其它健康进步歌曲。其中尤指赞扬和歌 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 曲等。“红歌”的源泉在民歌,但又超越了民歌。它作为 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革命实践 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深 植于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出时代精神 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社会教化功能. 一、“红歌”的艺术特色 “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更不是单纯的政治 符号。“红歌”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首先 在于它的艺术魅力;“红歌”的美学意蕴,也首先在于它 是美的艺术. “红歌”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红歌”创作的源泉是 民歌,这就决定了它的音乐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 见。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时期的“信天游”、云 贵川的山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 样化的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 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这就使得“红歌”具有广泛的群 众基础,也是“红歌”广泛流传且经久不衰的主要原 因. “红歌”曲调优美,语言精炼。“红歌”来源于民歌, 又超越了民歌。每一首流传至今的“红歌”,几乎都经过 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地不自觉地磨研、锤炼中, 日益精炼、成熟。从这个角度说,“红歌”既是音乐艺术 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更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它植根于民 间,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平民百姓真实情感的表 达。因此,无论是“红歌”的词还是曲,都显得简洁、单 纯、明畅、优美。从曲体结构上看,大多数“红歌”都是由 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反复咏唱,使原本通俗易 懂的音乐,变得更易于记忆和流传. “红歌”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质朴性。质 朴是民歌的特色,来自于民歌的“红歌”不仅继承了这 一特性,而且表现得更为醒目。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 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 情,反映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艰苦朴 实的生活作风,讴歌党、讴歌社会主义祖国,以直截了 当的叙事抒情发挥着感人的力量,闪烁着艺术光芒. “红歌”还具有时代性。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无论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贴近生活。其歌词内容固然 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呈现出特定 时代的时代性;其旋律也莫不反映那一时期的现实生 活和精神状态。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工农兵联合起来》、 《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等,新中国成立后的 《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赞歌》、《十五的月 亮》、《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 “红歌”的这些艺术特色,使之区别于其它音乐艺 术,也是它具有美学意蕴的基础. 二、“红歌”的美学意蕴 “红歌”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具有美育功 能。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指通过音乐、美术、书法等 多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培养人 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欣赏美、创 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红歌”本身是革命精神的产物,它 的传唱仿佛把人带到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带到热 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让人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而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 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 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人们欣赏“红歌”,不仅能得到感官 上的享受,引起身心的愉悦,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的力 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和教育。可以说, “红歌”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 也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首先,“红歌”能使人在享受中增强审美观念。优 美、质朴、豪迈的“红歌”不仅能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而且还能得到情感的升 华。人们欣赏“红歌”的过程,既是一个享受“红歌”美的 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 者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内在豪情,调整自己的审美观 念,塑造和完善自己崇高向上的人格. 其次,“红歌”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感 知”是审美的心理基础,敏锐的感知能力还是培养和积 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生动的想象和审美理解力的重要 基础。美育功能的发挥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 过程,需要在一次次音乐欣赏中逐步积累完成。一首首 脱胎于民歌,生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 行民族民主革命光辉历程的,热情讴歌了党、人民、战 士、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红歌”,以其独有的特性和强 有力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震撼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 人们的情操。或许,初听这样的音乐,一首这样的“红 歌”,只会使你想起乡土风情、战争场面;但一遍又一遍 地欣赏、一首又一首的“红歌”,却能使你沉浸于美的享 受,想象出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而更深 刻地理解我们中华民族那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革命 精神和民族精神。正是“红歌”带来的这种丰富的审美 想象及其对审美对象内涵的深刻体验,使人们———审 美主体想象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由而灵活,从 而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 再次,“红歌”能增进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形式多 种多样,音乐、书法、绘画、体育运动等都能起到审美教 育的作用。但由于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更易于被人们接 受,音乐的形式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等特点,使之 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就“红歌”而言,由 于其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和易学易唱的特点,由于其 内容上与其它音乐相比具有的显著特色,使之有利于 推动审美教育更深入地发展,从而培养出积极、健康乃 至崇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理. 总之,“红歌”的美学意蕴,在于它能以其特有的音 乐形式和内容发挥美育的功能,帮助听众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红歌”的社会教化功能 “红歌”不仅具有美育功能,它的传唱和推广也有 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人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 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教化功能: 首先,“红歌”的传唱有利于弘扬先进的、民族的文 化。“红歌”诞生于中国社会充满信仰、创造奇迹的时 代,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定时代的时 代精神与健康奋进的社会心理。“红歌”之“红”,在于它 是由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是由坚定的理想信念铸 成的,是由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的,唱出的是革命者、 建设者的满怀豪情和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状态,因而 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文化。“红歌”之“红”,还在于它源出 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具有他人难以模仿的民族特 性,唱出的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 民族文化。正因为如此,它才感人肺腑、催人向上,具有 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其次,传唱“红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开 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想 传播的影响,许多人盲目崇洋媚外,在吸收西方现代文 明成果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国本民族历史的学习和了 解,忽视了对本民族优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