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字体: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3:33   点击数:[]    

乐,才得以进一步充实其雅乐,从而成为日后南朝雅乐的基础。可以说在当时北部中国干戈扰攘、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慕容燕国比较全面地、完整地保存了、继承了中原传统音乐,这是慕容鲜卑对于保存中华文化而作出的重要贡献。因而这个文化财宝被当时的各个政权相互争夺、相互转移也就不足为怪了。至少在后期慕容国家的宫廷音乐可能已经以汉族王朝的传统音乐为其主体成分。据《晋书·慕容超载记》记载,慕客超在将其“太乐诸伎”送给后秦之后,“正旦朝群臣于东阳殿,闻乐作,叹音佾不备,悔送伎于姚兴,遂议入寇”。于是他不惜冒致寇亡国的危险而悍然发动对东晋的边境战争,攻陷东晋的宿豫,“大掠而去。简男女二千五百,付太乐教之”。他何以非要从东晋掠得人员以培训音乐人才呢?这大概是因为具有汉文化基础或音乐基础的汉族男女才有可能较快、较好地培训成为合格的演奏人员。
另一方面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封建王朝也同样热衷于吸纳慕容鲜卑及其他民族的音乐,并不因其为夷狄之音而加以排斥。东晋曾先后从冉魏、前秦苻坚、南燕慕容超和后秦姚泓那里得到乐器和乐工,这对于东晋南朝的宫廷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而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马上之声”的鼓吹乐曲,不仅流行于北朝,同样也影响了南朝,《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六十六曲,就是这种“马上之声”,其中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氐族、羌族等民族的歌曲。而且这些歌曲都被翻译成汉语,故“其辞华音,与北歌不同”(注:《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对于周边各民族音乐加以广泛吸收,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传统,据《周礼》卷二四《春官宗伯·@⑥@⑦氏》载:周代设有“@⑥@⑦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郑玄注曰:“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广泛采纳四夷音乐是王者以天下为一家的宽阔胸怀的表现,故后代的统治阶级的音乐观都不拒绝少数民族音乐,而主张“古今夷、夏之乐,皆主之于宗庙,而播及其余也。夫作先王乐者,贵能包而用之,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注:《宋书》卷一九《乐志》一。)这是中国古代难能可贵的音乐思想,对于推动中原王朝吸收周边民族和各国音乐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研究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问题时,论者往往注重少数民族对于主体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而对于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相互的、双向的。
慕容鲜卑音乐不仅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吸收、利用,也在鲜卑民族的各个部族之间相互吸收、利用和融合。首先,慕容鲜卑音乐曾被西迁甘、青地区的吐谷浑所广泛吸收和利用,史称其“歌曲皆鲜卑中出也”(注:《唐会要》卷三三《四夷乐·北狄三国乐》。),可知它的音乐大多源于东方的慕容鲜卑,因而像《阿干之歌》这样的慕容民歌曾广泛而经久地流行于该地区,成为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其次,慕容国家的宫廷音乐被拓跋魏继承之后,又将其与拓跋族的音乐相结合,它吸收东部、中部、西部鲜卑各支族的音乐,融汇为一种泛鲜卑音乐,使这种泛鲜卑音乐成为北魏宫廷音乐中的主旋律。北朝、隋唐所行用的鼓吹乐——北狄乐,就以这种泛鲜卑音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故隋朝宫廷“鼓吹”四部中的第一部,“其辞并本之鲜卑”(注:《乐府诗集》卷二一《横吹曲辞》序。)。唐朝宫廷中也仍然充斥着“歌辞虏音”的鲜卑音乐(注:参见《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
综上所述可见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族传统音乐与慕容鲜卑音乐的相互结合和吸收是这个时期各民族音乐融合过程中的主旋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先后与氐族、羌族、拓跋族、匈奴族、羯族及域外诸民族、国家的音乐相互结合和吸收,在错综复杂的交叉吸收过程中,进行着规模空前的、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华夏音乐,从而把中华民族古代音乐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之所以从汉代比较单调、古朴的四品乐曲,发展到隋唐时期异采纷呈、清新优美的燕乐和雅乐,就是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音乐之间这种广泛而又错综复杂的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所造成的。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过程中,慕容鲜卑音乐逐渐融合于华夏音乐体系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了其文化上的民族融合进程。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广加鬼
  @②原字皇加光
  @③原字门里加倪右
  @④原字俊的繁体
  @⑤原字王加圭
  @⑥原字革加是
  @⑦原字革加娄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