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字体: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3:33   点击数:[]    

i@①后悔,怀念其兄吐谷浑,鲜卑语谓兄为“阿干”,于是作《阿干之歌》,以抒发和寄托其怀念之思。那么,吐谷浑西迁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呢?有的认为“大概在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  285年)稍后”(注: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83页。),或认为在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之间(注: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但我以为此事似应在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之后。据《旧唐书》卷一九八《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其先居于徒河之清山。”可知吐谷浑是从徒河之青山开始西迁的。如所周知,鲜卑慕容部在吐谷浑、慕容wěi@①之父慕容涉归时居于辽东北,慕容wěi@①于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继位后,才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从辽东北徙居徒河之青山。那么这一兄弟xì@③墙事件应当发生在太康十年慕容wěi@①迁居徒河之青山以后。汉徒河县城在今辽宁锦州附近,青山为今义县、北票、阜新一带群山(注: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第二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其地在西晋时均在昌黎郡辖境内,故吐谷浑之孙叶延说:“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注:《晋书》卷九七《吐谷浑传》。)这与《旧唐书·吐谷浑传》的说法是一致的。叶延于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继位时,上距吐谷浑西迁当不超过四十年,时其叔祖慕容wěi@①尚在世,故其从父、祖那里得知的西迁历史应当是准确可靠的。而且叶延其人“好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注:《晋书》卷九七《吐谷浑传》。),是位勤学好问的有心人,他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自然会比较熟悉。
关于慕容wěi@①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上引阿尔丁夫的文章文认为“基本上是公元二八六年下半年之后,二八九年五月之前,慕容wěi@①为追思西去的长兄吐谷浑而作”。我认为这个时间不可能是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公元289年慕容wěi@①才开始由辽东北迁居徒河之青山,慕容wěi@①兄弟之间发生上述矛盾事件,最早也只能在这年,而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则应当更在其后。我认为《阿干之歌》不是在吐谷浑西迁时立即创作的,据《晋书·吐谷浑传》应是在事后“追思”而作,而且可能是在吐谷浑于永嘉之乱南迁陇右之后才创作的。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在叙述《阿干之歌》的创作时是这样记载的:吐谷浑“遂附阴山面黄河,晋永嘉之乱南迁陇右。wěi@①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岁暮穷思,常歌之”。从这个记载可知《阿干之歌》是在永嘉之乱、吐谷浑南迁陇右之后,慕容wěi@①怀念其兄而创作的。《魏书·吐谷浑传》也说:吐谷浑“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wěi@①(即慕容wěi@①)追思吐谷浑,作《阿干歌》”。《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说得更明确:吐谷浑“于是遂西附阴山。遭晋乱,遂得上陇。后(慕容)wěi@①追思浑,作《阿干之歌》。”此二书的记载与《十六国春秋·前燕录》的记载都是一致的。据《旧唐书》卷一九八《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时在公元313年。那么《阿干之歌》应当是在这年吐谷浑南迁陇右之后才创作的。各种文献记载都说慕容wěi@①愈到晚年愈加追念此事,常唱《阿干之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慕容wěi@①卒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永嘉之末吐谷浑南迁陇右至咸和八年的20年间,正是慕容wěi@①的晚年阶段。
慕容wěi@①何以步入晚年之后愈益思念其兄吐谷浑?他创作和歌唱《阿干之歌》的目的是什么呢?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似乎是他后悔早年兄弟xì@③墙之事,怀念其西去的庶长兄。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在这一表象后面还应当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他不是一般的为怀念而作,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这与慕容氏统治集团内部长期的、激烈的家族内争,特别是嫡庶之争有关。据《晋书·慕容huàng@②载记》:“慕容huàng@②字元真,wěi@①第三子也…wěi@①为辽东公,立为世子。”“初,huàng@②庶兄建威翰骁武有雄才,素为huàng@②所忌,母弟征虏仁、广武昭并有宠于wěi@①,huàng@②亦不平之。”可见在慕容wěi@①的晚年,慕容氏统治集团家族内部又在重演兄弟xì@③墙之事,日后继承慕容wěi@①之位的慕容huàng@②也在排挤其庶兄慕容翰,甚而排挤其同母弟慕容仁、慕容昭等。这看来似乎在重新上演当年慕容wěi@①排挤其庶兄吐谷浑的一幕,可见在慕容氏统治集团内部的嫡庶之争、家族斗争已是一种经常现象。这当然会引起慕容wěi@①的疑虑,他担心他的继承人之间的矛盾,将不利于慕容氏的统治的巩固和发展。何况慕容wěi@①不仅曾经排斥过自己的庶兄吐谷浑,而且自己也曾遭受过这种家族内部矛盾斗争之害,据《晋书·慕容wěi@①载记》的记载,慕容wěi@①的父亲慕容涉归死后,其叔慕容耐“篡位,将谋杀wěi@①,wěi@①亡潜以避祸。后国人杀耐,迎wěi@①立之”。从慕容wěi@①前后的经历可以想见,他对这种家族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有切身体验和深刻了解的。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不久慕容wěi@①死后,慕容翰等人“并惧不自容。至此,翰出奔段辽,仁劝昭举兵废huàng@②。huàng@②杀昭,遣使按检仁之虚实……”慕容氏统治集团内部果然暴发了激烈的矛盾斗争。慕容wěi@①出于这种政治上的担心,为了使他的儿子们摒弃相互间的猜疑争斗,能够相互和睦团结起来,于是以这一自己亲身经历、参与制造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歌谣,表达他对其庶兄的怀念之情和兄弟相争事件的追悔,运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期更好地达到教育、感化这些不和的儿子们和慕容氏统治集团的成员们,维护慕容氏家族内部的团结,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慕容氏的势力和政权。中国古代非常强调音乐的教育、感化作用,认为其中尤以在调和感情、团结和睦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所谓“乐者为同…同则相亲”(注:《礼记》卷三七《乐记》。),认为音乐具有化解矛盾、融洽情感的特殊功能。因而“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注:《礼记》卷三九《乐记》。)已经受到汉族文化较深刻影响的慕容wěi@①,对于音乐的这一特殊教育功能也应当是了解的,更何况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一样,不仅以音乐作为娱乐形式,同时也是运用它来作为交流感情、进行教化的一种手段。总之,慕容wěi@①不是因一般的思兄之情,而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作为警戒、教育慕容氏统治集团而创作并演唱这首歌谣的。
二、慕容鲜卑建国后的宫廷音乐
慕容鲜卑建国后的音乐,一方面吸收了中原王朝的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则将鲜卑音乐与这种传统音乐相揉合,将其改造提升成为一种新型的宫廷音乐。这种经过融合而形成的宫廷音乐,反过来又影响了、丰富了中原王朝的传统音乐,从而被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封建王朝所吸收利用,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是如何向中期的音乐转变,是怎样与汉族传统音乐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呢?《太平御览》卷五七○引《前燕录》曰:慕容wěi@①“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及jùn@④、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由此可见在慕容氏入主中原、建立国家之后,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也随之被纳入宫廷音乐之中,其中的《阿干之歌》即被慕容jùn@④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