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字体: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3:33   点击数:[]    

乐又向其他民族和汉族王朝传播扩散。
其一是向先后立国于关中的氏族苻氏前秦和羌族姚氏后秦传播。据《晋书·乐志下》记载:“王猛平邺,慕容氏所得乐声又入关右。”公元370年王猛攻克前燕国都邺城,将所得前燕乐声带入立国于关中的氐族苻氏前秦,于是慕容燕国的音乐成为氐族王朝的宫廷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曾于苻秦灭亡后将其宫廷音乐转为己有的南燕,后来又将这些音乐送回关中的羌族后秦政权。公元407年南燕主慕容超遣使后秦,要求遣返他的被后秦拘留的母亲和妻子,后秦主姚兴向南燕提出令其奉送“太乐诸伎”作为交换条件。于是慕客超“遣其仆射张华、给事中宗正元人长安,送太乐伎一百二十人于姚兴。”(注:《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这些含有慕容音乐成分的宫廷音乐在从关中流播关东20年之后,又回到了关中地区。
其二是向立国于江左的东晋南朝汉族政权传播。据《晋书·乐志》下记载:“太元中,破苻坚,又获其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于是四厢金石始备焉。”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失败,苻秦的宫廷音乐有一部分被东晋得到。《资治通鉴》对此记载道:“丁亥,谢石等归建康、得秦乐工,能习旧声,于是宗庙始备金石之乐。”可见杨蜀等苻秦乐工是在淝水之战时被苻坚带到前线,与东晋交战失败时被俘获而去的。史称苻坚失败后“收集离散”,回到洛阳后“百官、仪物、军容粗备”(注:《资治通鉴》卷一○五《晋纪》二十七,孝武帝太元八年条。)。这些乐工就是他带到淝水之战前线的“仪物”中离散了的一部分。杨蜀等乐工所熟习的“旧乐”中除了传统的宫廷雅乐之外,无疑也还包含有苻秦原先从前燕得到的慕容音乐。公元417年刘裕率军攻克后秦国都长安,灭亡了羌族姚氏政权,当时“长安丰全”,刘裕“收其彝器、浑仪、土圭之属,献于京师”(注:《宋书》卷二《武帝纪中》。)。“彝器,常用之器”(注:《资治通鉴》卷一一八《晋纪》四十,安帝义熙十三年九月条胡三省注引杜预语。)。礼乐之器亦属“彝器”,因此刘裕从长安运往建康的战利品中应当有后秦宫廷中的乐器。据隋朝大臣、音乐家牛弘说:“(慕容)超以太乐伎一百二十人诣(姚)兴赎母。及宋武帝入关,悉收南渡。”(注:《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可见刘裕平关中后的确曾将后秦原先从南燕那里得到的“乐伎”也同时作为战利品而全部带回建康,从而成为东晋和南朝宫廷音乐的组成部分。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五《梁鼓角横吹曲》所收录的六十六曲大多就是上述不同时期从北方传至江南的包括慕容鲜卑在内的少数民族鼓角横吹音乐的遗存。《乐府诗集》卷二一《横吹曲辞》序云:“《古今乐录》有梁鼓角横吹曲,多叙慕容垂及姚泓战阵之事,其曲有《企喻》等歌三十六曲。乐府胡吹旧曲又有《隔谷》等歌三十曲,总六十六曲。”这些保存于梁朝乐府中的鼓角横吹曲除慕容鲜卑歌曲之外,还有羌族姚氏后秦的《琅邪王》、《钜鹿公主》等,有氐族前秦的《企喻》等,以及拓跋鲜卑的《高阳王乐人》等。除《高阳王乐人》为时代较晚的北魏歌曲外,大多为十六国中后期歌曲,其时代和国族均与上述南胜北败诸战役中的俘掠相一致,表明它们大多是在上述诸役中传入东晋,并为南朝政权所继承的。记录这些歌曲的《古今乐录》一书,据《隋书·经籍志》为“陈沙门智匠撰”(注:《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可见这些北方音乐直至南朝末年仍然存在。在这些“梁鼓角横吹曲”中以“慕容”为题的歌有《慕容垂》及《慕容家自鲁企由谷》两首,《慕容垂》一歌列在《古今乐录》所载的三十六曲当中,《慕容家自鲁企由谷》一歌列在梁乐府胡吹旧曲的三十曲中。《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辞云:
郎在十重楼,女在九重阁。
郎非黄鹞子,那得云中雀?
这是一首具有北国刚健豪爽风格的慕容鲜卑情歌,惟歌中“十重楼”、“九重阁”的描写表明这应是其进入中原地区、接受并熟悉汉族楼阁建筑之后所创作。《慕容垂》歌辞云: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有的学者认为这不是慕容鲜卑歌曲,而是前秦苻氏嘲笑慕容垂的歌曲(注: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引胡应麟语曰:“按(慕容)垂与晋桓温战于枋头,大破之。又从苻坚破晋将桓冲。坚溃,垂众独全,俱未尝少创。惟垂攻苻丕,为刘牢之所败,秦人盖因此作歌嘲之。则此歌亦出于苻秦也。杨用修谓垂自作,尤误。”萧氏认为“胡氏辨歌非垂自作,甚是。”(见该书第二章《北朝民间乐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5页)。)。不过它应当是《古今乐录》所谓“多叙慕容垂及姚泓战阵之事”中的一首,为反映慕容鲜卑逐鹿中原活动事迹的乐章之一。
其三是向鲜卑拓跋魏国家传播。拓跋氏与慕容氏虽然是鲜卑族中的不同分支,又由于长期以来活动地域的不同造成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和所建国家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在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毕竟是同一个民族,因而他们的文化的共性是基本的,这就使他们之间在音乐上的相互吸收也就更为方便和有效。据《魏书·乐志》记载:北魏建国不久,“逮太祖定中山,获其乐县,既初拨乱,未遑创改,因时所行而用之”。公元397年拓跋guī@⑤攻克后燕都城中山,获得了后燕的乐器,慕容国家的音乐从而传入拓跋魏国。由此可见早在公元4世纪末慕容音乐就已经传入拓跋魏国,成为其宫廷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慕容鲜卑音乐在北朝、隋唐的流传
慕容鲜卑音乐不仅在十六国时期曾广泛流传于各个地区和各民族国家,而且其影响还及于后世,历北朝而至隋唐时期都还在继续流传。
拓跋guī@⑤时期是北魏广泛吸收、改造慕容音乐并加以推广运用的一个重要时期。公元397年拓跋guī@⑤从后燕得到慕容氏宫廷音乐之后的次年,即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冬,遂“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定律吕,协音乐”。邓渊将北魏所得四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相结合,加以吸收和改造,从而创作、改编了一系列适于北魏王朝使用的宫廷音乐,从此每年“正月上日,飨群臣,宣布政教,备列宫县正乐,兼奏燕、赵、秦、吴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时飨会亦用焉”(注:《魏书》卷一○九《乐志》。)。这里所说的“燕”音,就是指从后燕那里得到的慕容音乐。可知北魏已将慕容音乐等俗乐与传统雅乐同时在宫廷演奏。他们不仅在正月初一这种盛大节日,而且在一年四季的宴会礼仪中也与演奏传统正乐(即雅乐)的同时,演奏这种包括慕容音乐在内的“五方殊俗之曲”等俗乐。
与此同时,北魏又在“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注:《魏书》卷一○九《乐志》。)。郊庙宴飨所用为雅乐,可见北魏是将《真人代歌》作为雅乐而用的。这里的《真人代歌》也包含着慕容音乐在内。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代歌》是也。代郡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也。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可见在《真人代歌》中,仅名目可解的六章中,就有两章为慕容鲜卑音乐,即《慕容可汗》歌和《吐谷浑》歌。据《唐会要》卷三三《四夷乐·北狄三国乐》条称:“吐谷浑亦鲜卑别种之一,歌曲皆鲜卑中出也,但音不可晓,与《北歌》较之,其音异。”由此可见从北魏到唐代仍保存的吐谷浑音乐,其歌曲都是源于东方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慕容鲜卑音乐论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