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伊丽媛      ★★★ 【字体: 】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伊丽媛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3 15:15:0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在传播学视野下,“二级传播”理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被更多人所接受;“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民族声乐奠定更为牢固的群众基础;传播学理念的“传承特性”,为弘扬与创新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根本性保障。运用传播学理论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科学发展,应注重借助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传播功效积极造势;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功能;要努力做好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继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敢于破除陈旧观念,摒弃单一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播学;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发展对策

  我国的民族声乐目前正逢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比如青歌赛中朝鲜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麦、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这些充满着众多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给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如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技术更好地传播中国民族声乐之精神,促进中国民族声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探讨并为之努力的关键。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民族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方言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就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要想唱好一首歌,一定要对它的风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演唱的气质、格调、情感等方面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如蒙古族人的性格豪放、直爽,具有大草原般辽阔宽广的胸怀,其民歌也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一民族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蒙古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长调”,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真假声并用,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又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旋律轻巧充满律动感,节奏欢快,它把爱情比作美酒,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还有《达板城的姑娘》这首几乎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以乐观、欢快的音乐语言传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心上人的感情。除此之外,民族声乐还包括近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不突出任何一个地区特点,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风格、大气派的声乐作品和演唱,称为民族的综合风格艺术。例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等歌曲,这些作品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在推动中华民族声乐历史的发展上起着巨大作用。

    在民族声乐的大家庭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属于“原生态”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语言、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具有自己特点的民族音乐,也就是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一词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它具有原始性、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等特点,是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为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并深受人们喜爱。在“原生态”唱法比赛的舞台上,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几十个民族的衣着服饰,了解到他们的风土人情,更能够听到他们清新、个性、质朴的音色。同时,地域的区别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的民族性格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性格也各异,有些音色细腻稳重、有些粗犷豪放、有些高亢嘹亮……他们的演唱方法更是无根可循,无迹可求,发声方法各不相同,更没有正规的发声方法来训练,完全是平时在劳作中抒发情感时的随兴演唱,并且常常是没有现代乐器的伴奏,大都为民间的集体创作,没有曲谱,靠口传心授,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中国音乐发展进入了“专业化”时代,民族声乐因为能够直接直观反映社会变革的特征,其“专业化”进程尤为迅速,具体有两方面突出表现:其一是民族声乐作品开始进入“专业创作”阶段。其特点表现为,不论是一般歌曲还是大型声乐套曲以及新型歌剧,均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国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包容性和变革精神。其二,民族声乐的表演开始进入“专业化”阶段。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已经脱离了以传统方式来表现的模式。大批西方声乐的表现形式得到了综合的运用,合唱、齐唱、重唱、独唱等演唱形式广泛地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事民族声乐表演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建国以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更加凸显出专业化特点。不断强化了专业团体的建设。其中专业创作和演唱队伍在与日俱增,民族声乐教育也在发展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在探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现中国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发展模式。民族声乐正慢慢地走上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轨迹。

    时至今日,“民族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共性。无论是从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等发声原理上,还是从舞台、风格、情感艺术的诠释上,都有其自成体系的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体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

    置身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在赞叹“民族声乐”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它存在的弊端。“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就很令人担忧。首先表现在观众的欣赏反应中。民族美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脱颖而出以来,大家通过媒体所听到的几乎都是极其类似的声音和相近的曲风,看到的都是近乎一致的舞台表现,时间长了自然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歌唱家的演唱,从收音机里就能听出哪个是郭兰英,哪个是王昆,哪个是马玉涛,因为她们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今天打开电视不看屏幕,单用耳朵则很难分辩是哪一个歌手在演唱。中央电视台就曾在举办大型晚会的彩排录音时,出现过四个民族美声的女歌手分辨不出自己声音的情况。其次表现在“学院派”统一的教学模式中。据了解全国九所音乐院校,以及各大师范类学校的音乐系中大都开设了民族美声专业,而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一对一”模式,教师传授的仍然是沿袭西方美声发声原理的方法。这种用模式化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好像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的产品,出现“千人一面,千曲一声”的“克隆”局面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传播学视野下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一个沟通互动的行为过程”。根据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者、渠道、内容、受者和反馈等重要因素。其中,信息(信息内容)和信道(媒介或传播渠道)则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路径正得益于传媒的积极传播,正得益于其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精准把握、取舍,以及对多种传播媒介和渠道积极而综合的运用。

    第一,二级传播理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为更多人所接受。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观点经常从收音机和报刊那里先传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从他们那里传到相对不太活跃的受众中。这种“二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人们认识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一大进步。“二级传播”往往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因为“舆论领袖”的传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更容易被受传者接受和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二级传播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女儿是周杰伦的“粉丝”,而爸爸却不怎么喜欢听他的歌。女儿就经常在老爸耳边鼓动,并且经常在家播放周杰伦的歌曲。时间一长,老爸就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成为了周杰伦的“粉丝”。这就属于典型的“二级传播”,女儿充当了舆论中介的作用。而使民族声乐在社会上焕发活力,让大众更好地接受这种艺术形式,运用二级传播理论便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民族声乐奠定更为牢固的群众基础。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下一篇文章: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 易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伊丽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伊丽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