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理念、演唱技巧及特色风格。让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登上国际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的舞台,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舞台,永远是培养杰出音乐家的沃野,永远是丰富的艺术宝库。
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像意大利声乐艺术一样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和喜爱。
第四,要敢于破除陈旧观念,摒弃单一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艺术需要风格,只有风格不同的艺术,才会璀璨生辉,绚烂夺目。如果风格单一、色彩单调就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听众就会心生厌倦。这就是一切艺术在走向顶峰之后就会走下坡路的原因。如果民歌演员站到舞台上,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表现形式,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现在,全国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趋向于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等的演唱模式。的确,这几位歌唱家的演唱水平确实超群。可是如果所有的民歌演员都是这几种声音,这几种腔调,恐怕就会让人感到乏味无趣。其实此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对我国“民族声乐”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特别是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认识还存在欠缺,另外当前民族声乐曲目的匮乏也是一大症结。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求民族声乐工作者必须要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
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民族唱法”的内涵,才能纠正观念上的误解和偏差,做到有目的地学习研究和演唱。只有加强民族声乐理论的学习,才能对各民族的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说,加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的学习是深入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最基本保证。总之,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而言,“单一化”的局面必须尽快打破,要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多元化发展”,是指每一种表现形态在其自身的特色化、个性化追求中努力创造自身独特的音乐世界,以及由此营造出的音乐多样化格局。当然,“多元”并非仅停留在对事实判断的这一表象层面上,还应有价值判断的本质层面。价值判断取决于人的需要,这个“人”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存在的、有自身文化传统与环境影响的、有一定社会结构的、地理区域的、民族特征的群体存在。“码头”不在乎大小,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勤劳肯干、勇于创新的“码头工人”,这样的多元才是必须的、实在的、具体的。否则,只能是空洞的口号。建立“多元”的道路,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性,是传播学视角下,伴随着交通、通讯、网络技术与市场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作为一名艺术传播工作者,要面对时代及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关注到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进而把“以人为本”理念更好贯彻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与创作中。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借助当今飞速发展的大众传媒。通过媒体的传播途径,让原本是阳春白雪的民族声乐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借助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宣传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上来,并努力研究和探索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统一的民族声乐唱法。通过大家积极广泛的参与,让更多的老百姓真正了解和热爱民族声乐艺术,通过传播民族声乐中的“优良传统”与“先进文化”,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唱响时代强音,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进一步激发全国各族同胞干事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荆晶.从审美文艺的视角透视当下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D].华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彭黄.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认识和把握[J].歌海,2010(2).
[3]郭玉红.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试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J].大舞台,2010(6).
[4]胡友笋.传播学视角下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08(5).
[5]郭庆光.大众传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8.
[6]聂晶磊,王秋艳.大众传播学视角谈一种文化现象[J].
中国出版,2010(2).
[7]王琳.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09(2).
[8]姚小兰.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37.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