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的对比调查      ★★★ 【字体: 】  
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的对比调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0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 本文选择高山彝族的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彝族社区原生态传播模式的两个典型村落,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三个方面,通过对草坝子和马鹿寨两个社区传播状况及其变迁的考察,证明本文的假设: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相对大的影响力,不同的传播状况导致社区不同的生活方式、村民心态,乃至社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境遇。 [关键词] 彝族社区;传播;变迁;调查 Abstract: the thesis chose two typical Yi commun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ecology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made a investiga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 has proved that communic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ocial culture and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could cause different life style, residents’ attitude and even different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 Yi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ion 缘起:2003年暑假再次到草坝子和马鹿寨走亲戚,火把节已经不再是以往热闹的样子,冷清的节日和当地人与过去不同的心态让我想探究这里发生的变化。2003年暑假,2003年11月-2004年1月,我展开了对这两个村寨的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草坝子和马鹿寨两地社区传播状况的考察,来证明我的假设: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相对大的影响力。不同的传播状况导致社区不同的生活方式、村民心态,乃至社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境遇。 调查背景:两个村子所在的团结镇――汉彝杂居镇,位于大型水利工程二滩水电站东北岸。在修建水库的十多年里,两个村子都有不少人到二滩工地打工,他们在这里朝九晚五地上下班,看到电视,打电话,每天听工程指挥部的广播,在宽敞的公路上躲避各种车辆。这几乎是当地村民第一次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这次冲击不仅猛烈而且持续了很长的时间。1996年攀枝花市某公司扶贫工程为草坝子带来了电,这是草坝子第二次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在2003年夏天,马鹿寨盛传政府要求村民“生态移民”,这是马鹿寨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 取样原则:选取这两个村子(自然村)进行调查的原因:第一,两个村子的海拔都在2600米左右,是攀枝花市高山彝族的典型村落,出产,村民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一致,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彝族社区原生态传播模式,具有可比性;第二,两个村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草坝子通了电,当地一位老板修了一条毛坯路接近(本来是要修到草坝子的,但是后来老板因故停工)草坝子;第三,笔者在这两地有很多亲戚,曾多次到过当地,比较了解当地情况。 调查的方法:当地人口少,每一个村落只有十几户人家,因此,采取了入户访谈的方法。此外还在团结镇小学六年级和另一个汉族聚居地攀莲镇青皮村中心小学六年级做了问卷调查以配合访谈。 样本概述: 两个村子所在的团结镇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28个乡镇当中的一个汉彝杂居镇,该镇2000年和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米易县分别位列23和22位。2000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元,在全县名列倒数第一,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63元,全县名列17(在笔者对该镇书记的采访中得知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草坝子是团结镇三村五社,位于二滩水库东北岸海拔2600米以上(没有人知道这座山叫什么,有人说是“阿布朗当”山)的高山上,植被丰富,村子下面是村民们开的山地,村子后面是森林。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俯瞰二滩水库如镜的水面,有云雾时可看到水库上厚厚的云海。现在这里有13户人家,三代户4户,其余为一代户或两代户。59人,男性35人,女24人。笔者调查到每户年收入在2000-10000元之间,平均水平是4000元。 1997年团结镇一个体老板修毛坯路到距草坝子约6公里处的垭口。没有经过正规的勘测,路况非常差,加上每年雨季时常引发泥石流,一般来说一年当中通车的时间不到2个月,而且也少有司机敢开车上山。1998年10月15日上午10点草坝子通电,为攀钢集团公司扶贫工程――总投资55万元的草坝村输电线路工程划上句号。 马鹿寨是团结镇二村二社的一部分,海拔2760米 [1]。现在有19户人家,三代户11户,四代户1户。共83人,男性38人,女性45人。每户收入情况在4000-10000元之间,平均水平是6000元。马鹿寨的海拔略高于草坝子,村子周围有大片高山草甸。 两地主要出产:牲畜及禽类:牛,羊,猪,马,鸡。农作物:土豆,荞麦,圆根萝卜,燕麦,抗寒蔬菜,玉米(村民一般是到海拔较低的山里开荒或租种玉米,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这里早在1989年秋就试种地膜玉米成功,但村民觉得成本高且麻烦,因此仍没用地膜种玉米)。 本文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当地的传播状况,并考察每一种传播方式和当地生活方式,村民心态的关系,以及这种传播状况与该社区在转型当中境遇间关系。 一、 彝族社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 1、 人际传播和交往圈子的形成 小村落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不论是在草坝子还是在马鹿寨,人际传播都是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村民们在路上遇到了都要说点什么,否则是不礼貌的。聊的内容不外乎就是庄稼和家畜的状况、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为了考察显得集中,我选择考察人际传播和村社干部“海选”的关系。 考察海选中形成的“小圈子”尽管特殊,但可以象“放大镜”一样彰显村民日常的人际传播状况。因为村社干部“海选”是关系家族和个人利益的大事。 解放前彝族社区是由土司或头人来划分的,社区内部的划分又是按照社会地位的等级来分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之间等级森严。人际传播也随等级而出现不同的方式,同等级之间的传播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不同等级之间的传播程度高。解放后,彝族社区的划分在家支、村落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村落往往因亲戚关系而划分成密切交往的“小圈子”。近几年来,村社干部的海选为“小圈子”带来了新的划分标准,村里同一个家族的亲戚往往因为支持不同的人而出现分裂,并从此不再往来,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事情也不少见。每三年举行的一次海选足足能让村民们聊上三年。女人们虽然不大和男人们聊,但也会以倾听的方式高度参与,她们也参加选举。 (1)草坝子对人际关系的偏倚 经过了2次海选(1999年第一次,每三年一次),草坝子已经依据选举意见一致与否分成了两个“小圈子”。在2003年彝族年时,这种“小圈子”展现无遗。过年第一天最重要的事是杀过年猪。过去的情况是,每户人出一个有劳力和杀猪技术的人,组成一个全村的“杀猪队”,从村子最上面那户人家杀下来,整个过程不需要特别的通知,因为年年如此,差不多早上8点大家就呼呼啦啦地聚到村头。“杀猪队”每到一户先要接受主人家的酒和烟,于是经常出现才杀到村子中间,杀猪队就大醉酩酊而无法杀猪的笑话。但现在,大家也是非常有默契地分出了两个“杀猪队”:一个由当选社长及其几户主要支持者组成的“当政圈子”,另一个是由反对派组成的“在野圈子”。“当政圈子”说是因为不爱喝酒才没有和大家统一行动。在农忙帮工时,这种分裂也会不同程度地显现。 选举前,大家会在家族内或者有亲密关系的家庭之间讨论选谁的问题,一旦出现分歧,原有的圈子就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各种场合的交流――串门、放牧、劳作、路遇等来找到自己的新盟友,寻找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政府传播基础理论研究:概念、渠道和模型

  • 下一篇文章: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的对比调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的对比调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