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 在探讨媒体和社会的关系时,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媒体究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还是社会现状的维护者。本研究以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为缩影来探讨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媒体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中国的官方英文女性杂志《中国妇女》杂志的352幅封面人物形象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在党和政府控制下的政治和媒体环境里,媒体女性形象塑造如何受到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等变化的影响。与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不同,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是在中国女性生存状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党的政治思想方针、杂志编辑政策和读者要求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党的领导和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杂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塑造的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关键词] 媒体形象塑造;社会变革;杂志封面;性别传播;中国传播 Abstract:A major question for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society is whether the media are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or reinforcers of the status quo. This study used media portrayal of women as an index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society with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rough a content analysis of 352 cover pictures of Women of China, China’s official English women magazine for foreign publicit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nd how the media portrayal of Chinese women relates to th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mage of Chinese women presented by the covers of Women of China is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ideological changes in China. Rather than a literal portrayal of the “reality”, it is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women crea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party ideology, editorial policy and readers’ taste as well as the changing reality of Chinese women’s life and work. The interlocking of party control and societal influences has determined the typical images of “Chinese Women” suited to particular periods of time. Key words:Media portrayal;social change;magazine cover;gender communication; Chinese communication 一、 引言 在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学术界始终关注的话题包括:媒体究竟是社会的“塑造者”,还是社会的“反光镜”;媒体究竟是促进了社会变革,还是维持了社会现状。[1]西方传播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早先的“镜子原理”(the mirror approach)运用镜子的比喻描述了媒体的社会作用,认为媒体展现了真实、客观的社会现实。[2]“互为抵消效果理论”(the null effects)也认同媒体内容大致与现实世界相符,但把这仅仅看作是卖方(传播者)与买方(受传者)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3]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媒体所呈现的画面与现实世界存在差异。[4][5]媒体内容并不纯粹是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有所取舍地“重塑”了现实世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媒体展现的形象及其内涵是由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集团有意塑造的“歪曲的或是错误描述的社会现实”。 [6] 女性主义研究学者通过分析电视、报纸、杂志、广告中反映性别角色的内容,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现实相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underrepresentation)或是表现出对女性的刻板成见(stereotypes), 女性始终处于被动的、驯服的、附属的社会地位。[7][8]由此,媒体进一步宣扬了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从而充分地满足了父权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需要。[9]然而,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女权运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也日趋多样化,从以前完全将女性限制在家庭空间转而强调女性的独立职业形象。[10][11]但即使出现了这些积极变化,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角色之间仍存在着“鸿沟”。 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受到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桑古普拉(Sengupra)在比较美国和日本的广告后发现美国广告里的女性更多地扮演了诸如高级商业管理人员等职业角色,而日本广告里的女性则更多是以娱乐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反映女性的家庭角色时,美国广告里的女性在家休闲娱乐的比例较高,而日本广告中的女性则更多地承担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12]加拉赫(Gallagher)认为,“少数一些国家如中国和西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媒体因受到政府的管制而对女性解放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因而媒体少有地塑造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并强调了女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13] 总体来说,以往的研究表明媒体女性形象塑造是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其说是媒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或是歪曲,还不如说是由社会各种因素交织构造下的“现实世界”。 [14]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媒体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都应以具体国家的国情为基础,考虑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 二、考察原因与目的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媒体女性形象塑造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气氛浓厚,极力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并开展了“大跃进”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随着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通过实施“四个现代化”来重建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南巡”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巨大的社会变迁对人民生活以及媒体运作和媒体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研究媒体内容与社会变革关系提供了典型范例。 长期以来,中国媒体被视为“党的喉舌”,受到党和政府的严格管制,成为宣传党政方针的有效渠道,[15]支持并维护着这一“控制体系”(commandist system)。[16]同时,在社会主义中国,妇女被喻为“半边天”,社会地位举足轻重。由此,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党和政府控制下的媒体如何来塑造女性形象?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是否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本研究选取《中国妇女》——中国唯一的官方对外宣传中国女性状况的杂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封面的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本文的独到性和特殊性在于,较之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媒体女性形象塑造是在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体系”的框架里形成的。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17]本文试图用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为缩影,分析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内容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此外,现有的关于中国妇女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特殊时期,缺乏从历史的角度对女性形象的变化发展进行探讨,因而本文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的尝试可为以后的媒体女性形象研究提供参考。 三、背景介绍:中国妇女发展状况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备受压迫和凌辱,对妇女的歧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家庭、经济、教育、政治和文化等。[18]传统的中国妇女深受“三从四德”等封建礼仪的压制和束缚。在父权家长式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