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      ★★★ 【字体: 】  
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05   点击数:[]    

尔法(Alpha)值来求证分析的可信度。测试结果表明:相对客观的变量(如封面种类)的Alpha值都在0.90以上甚至达到了1.0,而相对主观的变量(如封面主题)的Alpha值也都在0.8以上,均超过了威摩(Wimmer) 和多米尼柯(Dominick)指出的最低值0.75,因此获得的相关可信度是令人满意的。[31] 除了进行样本分析外,作者还在《中国妇女》杂志编辑社调查研究达一个星期,观察他们的工作流程,采访杂志前任和现任的社长、主编、版面编辑和摄影记者等。 五.分析结果 作者运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三个时期的封面特点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 首先,封面类型有所改变(见表一)。虽然第二阶段较之第一阶段的变化不是十分显著,但是在第三阶段突出个人的人物封面却急剧增加,约占封面总数的五分之四。 表一:封面类型变化 封面类型1956-1966 1979-19921993-2003总计人物封面29 (53.7%)70 (42.2%)105 (79.5%)204 (58.0%)主题封面25 (46.3%)96 (57.8%)27 (20.5%)148 (42.0%)总计54 (100%)166 (100%)132 (100%)352 (100%)X2=42.629, df=2, p=.000(注:p<0.05表明数据比较出现了明显变化) 表二:人物外在形象变化 人物相貌1956-19661979-1992 1993-2003总计普通36 (81.8%)120 (87.0%)85 (69.7%)241 (79.3%)漂亮8 (18.2%)18 (13.0%)37 (30.3%)63 (20.7%)总计44 (100%)138 (100%)122 (100%)304(100%)X2=11.977, df=2, p=.003人物化妆程度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素面24 (60.0%)114 (83.8%)51 (41.5%)189 (63.2%)淡妆7 (17.5%)9 (6.6%)63 (51.2%)79 (26.4%)浓妆9 (22.5%)13 (9.6%)9 (7.3%)31 (10.4%)总计40 (100%)136 (100%)123 (100%)299 (100%)X2=75.298, df=4, p=.000人物衣着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传统服饰8 (18.6%)36 (26.7%)22 (18.2%)66 (22.1%)便装19 (44.2%)44 (32.6%)30 (24.8%)93 (31.1%)时装0(.0%)7 (5.2%)34 (28.1%)41 (13.7%)套装2(4.7%)10 (7.4%)14 (11.6%)26 (8.7%)运动装3 (7.0%)12 (8.9%)9 (7.4%)24 (8.0%)舞台装6 (14.0%)8 (5.9%)3 (2.5%)17 (5.7%)制服5(11.6%)18 (13.3%)9 (7.4%)32 (10.7%)总计43 (100%)135 (100%)121 (100%)299 (100%)X2=49.622, df=12, p=.000着装颜色种类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暗色13 (59.1%)38(40.4%)11 (17.7%)62 (34.8%)亮色9 (40.9%)56 (59.6%)51 (82.3%)116 (65.2%)总计22 (100%)94 (100%)62 (100%)178 (100%)X2=14.977, df=2, p=.001着装颜色数量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单色23 (53.5%)81 (59.6%)64 (52.0%)168 (55.6%)双色15 (34.9%)26 (19.1%)20 (16.3%)61 (20.2%)三色或三色以上5 (11.6%)29 (21.3%)39 (31.7%)73 (24.2%)总计43 (100%)136 (100%)123 (100%)302 (100%)X2=12.458, df=4, p=.014就人物整体的外在形象而言,封面女性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注重打扮,衣着也明显地亮丽起来(见表二)。穿着时装的女性从无到5.2%;亮色服饰的比率从55.8%上升到73.9%;服饰的颜色也趋于多样化,三色或三色以上的服饰比率从11.6%升至21.3%。 与此同时,人物所处地域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见表三)。在第一时期绝大多数人物所处的地域背景是农村,而城市背景却成为第二和第三时期的主流。具体说来,农村背景的封面所占比例从第一时期的59%下降到第二时期的40%,而到了第三时期就只占18%。相反,城市背景的封面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从41%到60%,再到82%。就人物活动场所而言,三个时期并没有明显变化。封面人物很少出现在家居环境中,出现几率只有8.0%。绝大多数的封面人物都出现在公众场所或是工作地点,所占比率分别是54.0%和38.0%。其中,封面人物在工作地点出现的几率从第一时期的28.6%升至第二时期的39.6%和第三时期的40.9%。 表三:人物所处环境变化 人物所处地域1956-1966 1979-19921993-2003总计农村13 (59.1%)38(40.4%)11 (17.7%)62 (34.8%)城市9 (40.9%)56 (59.6%)51 (82.3%)116 (65.2%)总计22 (100%)94 (100%)62 (100%)178 (100%)X2=14.977, df=2, p=.001人物活动场所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家居环境2 (7.1%)9 (9.9%)2 (4.5%)13(8.0%)公众场所18 (64.3%)46 (50.5%)24(54.5%)88(54.0%)工作地点8(28.6%)36 (39.6%)18(40.9%)62 (38.0%)总计28(100%)91(100%)44 (100%)163 (100%)X2=2.654, df=4, p=.617伴随着人物所处地域的变化,人物职业也出现了相应改变。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四)。在第一时期,农民形象占了封面人物的近20%,随后下降到了14%,而到了第三时期就只剩下了1%。与农民一样,工人形象所占比率从17%减少到7%,最后减至1%。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妇女接受了高等教育,第二和第三时期涌现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妇女形象。此外,企业家和商业人员的形象也逐年增加。在封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与商业人员的现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职业变化;而 表四:人物职业的主要变化 人物职业变化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企业家0 (.0%)2 (1.8%)4 (3.8%)6 (2.4%)商业人员0 (.0%)1 (.9%)10 (9.6%)11 (4.4%)专业技术人员2 (5.6%)28 (25.7%)28 (26.9%)58 (23.3%)工人6 (16.7%)8 (7.3%)1 (1.0%)15 (6.0%)农民7 (19.4%)15 (13.8%)1 (1.0%)23 (9.2%)仍占全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形象的急剧减少,则体现了他们在大众或是传媒眼中受关注程度的逐步下降。 纵观各时期的封面主题,没有发现明显变化(见表五)。封面主题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将近一半的封面都体现了这一主题,显示了杂志编辑政策的连贯性,也符合杂志的办刊思想和宣传重点。“自身发展”和“时尚美容”这两个主题在第一时期都没有出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在封面上有所体现。到了第三时期,还罕有的出现了反映妇女问题的封面,但只占该时期封面总数的1.5%。 表五:封面主题变化 封面主题1956-19661979-19921993-2003总计国际国内事件2 (3.8%)7 (4.5%)10 (7.6%)19 (5.6%)传统风俗与文化9 (17.0%)30 (19.4%)15 (11.4%)54 (15.9%)职业发展 22 (41.5%)60 (38.7%)79 (59.8%)161 (47.4%)自身发展 0 (.0%)11 (7.1%)10 (7.6%)21 (6.2%)时尚美容0 (.0%)3 (1.9%)5 (3.8%) 8 (2.4%)家居生活1(1.9%)17 (11.0%)4 (3.0%)22 (6.5%)少年儿童10 (18.9%)11 (7.1%)3 (2.3%)24 (7.1%)妇女问题0(.0%)0(.0%)2(1.5%)2(.6%)其他9(17.0%)16(10.3%)4(3.0%)29(8.5%)总计53 (100%)155 (100%)132 (100%)340 (100%)从封面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来看(见表六),“平等”、“地位”和“成功”这三种价值观在三个时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体现“男女平等”的封面几率从开始的24.1%升至37.3%,最后大幅增长到56.8%; 反映“女性地位提高”的封面几率从最初的25.9%减少到21.1%, 随后又迅速窜升至49.2%; 体现“女性成功”的封面几率从开始的27.8%减少到25.9%, 最后显著增长到51.1%。其他一些价值观的出现几率也呈现了显著变化。如体现“崇尚知识”的封面持续上升,从5.6%到24.1%,最后达到了25.8%;反映“家庭”的封面几率从最初的1.9%突涨到13.9%, 最后又回落到3.0%;而反映“集体主义”的封面则出现了急剧减少的情况。 表六:封面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文化价值观1956-1966(n=54)(%) 1979-1992(n=166)(%)1993-2003(n=132)(%)X2 (df=2)集体主义9.32.41.58.12*爱国主义5.61.82.32.36和平1.90.60.80.78传统22.226.517.43.49知识5.624.125.810.06**平等24.137.356.820.36***地位25.921.149.227.84***成功27.825.9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播与他们的世界:关于彝族社区传播的对比调查

  • 下一篇文章:传媒业集中趋势的经济学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