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已经开始被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前面所提及的刊物,《新闻:理论、实践和批评》的出现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芭比·翟利泽教授在介绍创刊号之笔谈时这么说:“《新闻:理论、实践和批评》的使命是,研究在各个场景下的新闻,并以此而领会更广泛的理论观点,文化和历史条件,以及研究方法”。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凯里的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而且是翟利泽的开放与多元。 注释: [1] 凯里在文章开头讲述了初入哥大的一场经历。哥大每年为新入校的学生和教工组织一场了解纽约的演讲,演讲者为“非哥大的本地历史学家”(凯里语)马文·戈尔凡德教授。李昕译本包括了凯里对此的描述,在此不重复。我在后面还要补充李昕译本缺失的内容,那是我认为凯里对故事的总结,必须包括。 [2] 简·亚当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活在芝加哥的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她建立并管理了专门为移民提供住处、帮助他们在美国落脚并建立社区联系的查尔斯·豪尔居屋。她因其社会改造和劳工福利方面的贡献而获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刘易斯·萨利文和富兰克·洛德·莱特为美国著名建筑师。萨利文在芝加哥开设了建筑行,在芝加哥1871年大火后的重建中设计了很多著名建筑。莱特1888年加入萨利文的建筑行,虽然于1893年因故被解雇,但他在萨利文的经历奠定了他建筑师职业的基础。莱特后来成为美国中西部Prairie House风格的民居设计的鼻祖。这种风格的民居强调线条优美、通风透光、内外连通、房屋与地形一体,它们在芝加哥居民区随处可见,至今仍是美国中西部最受欢迎的民居设计。 [3] 这是芝加哥市一个沿密执安湖街区的名称。 [4] 福克斯电视新闻是莫多克拥有的福克斯有线电视的新闻频道,其主管,Roger Ailes,曾是老布什1988年总统竞选时的媒介顾问之一,为其制作攻击竞争对手的电视广告。自开播以来,福克斯电视新闻已屡次在收视率上击败更老牌的comN。 [5] 为中文的简练和读者阅读的方便,我在译文中删去了凯里在这段话里引用的一些具体地名和人名等。但我尽可能完整传达凯里的原意和语调。 [6] “土地基金”大学指那些接受联邦政府资助并因此承担应用研究、研究成果推广、开放大学招生对象的公立大学。最早的联邦法案称为“土地基金法”(或莫若法),经来自拂蒙特州的联邦参议院Justin Morrill推动,国会通过,于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生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高等教育学府必须开展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之推广,尤其是农林业和生命科学,必须对社会开放,包括招生方面。为支持这些承诺的实现,联邦政府下放一些联邦土地,由州政府经营,所得收入以基金的形式投入大学。全美现有100多所这样的大学。 [7]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einer)是控制论的创始者。他后半生写了大量著作,抨击其研究成果如何被误用以控制人的活动、控制社会。这部分往往被后来者所忽略。凯里所引的是维纳写的一个控制论通俗本,其原题是《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殷晓蓉教授在《传播学史》一书中采用的译名,《人类对人力的使用》,失去了凯里所讲的这份批判。英语中大写的Beings很难用中文表达,它指构成人的有其内在不可异化之价值的一切。如果用“存在”来表达,虽不理想,但比“人力”要好。我选择的译名,《人类对人的使用》,很不理想,但为的是强调大写的“人”。 [8] 艾伦·塔特(Allen Tate,1899-1979),美国诗人。早年在田纳西州编辑诗刊,《逃亡者》,以此集结了一些南部诗人,强调诗的规格技巧,鼓吹南方农业社会的传统价值,抨击北方工业化的影响。1950年皈依罗马天主教,1951年起任明尼苏达大学英语文学教授,直至退休。《荒芜恶魔》是他1953年出版的散文集。 [9] 见潘忠党(1996),《传媒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的三个模式》,《现代传播》第4期,第9-14页;第5期,第16-24页。当时我将Carey译为凯利。 [10] 对此,我在后面还要再涉及。此处仅指出中-英语义在阅读凯里文章时之不同。 [11] 参见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 Avril Orloff (2003). Introduction: Shoulders to stand on. In Canonical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Are there any? Should there be? How about these? (pp. 1-8). London: Polity Press. [12] James W. Carey (2002), “American journalism on, 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 in Barbie Zelizer & Stuart Allan (Eds.), Journalism after September 11 (pp. 71-90). London: Routledge.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