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做得不好。”(p.255)他批评毛泽东“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在考虑土地问题的时候,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面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倡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突破了公有制单一的模式,实现了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包干到户,让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亿万农民有了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切中了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弊端,有效地发挥了农户和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4年年底,中国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完全被取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肯定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这和孙中山所设想的“土地国有”是一致的(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包干到户,又实现了孙中山的土地归农民耕种的愿望。从这一点上说,邓小平所倡导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越来越接近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内容和形式的本意,找到了困惑孙中山和毛泽东两位伟人已久的解决土地问题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参考文献】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王风贤.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12] 刘一皋.孙中山土地思想再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A].徐万民.孙中山研究论集[A].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25-148.来源:778论文在线 www.qiqi8.com [13]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