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 【字体: 】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5:0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发布时间: 2003-4-13 作者:张祥龙 陈岸瑛

  在西方文化里,理性与信仰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的不协调关系中。不少基督教神学家

们曾努力弥合这两者,用古希腊哲学来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但这种做法自近代、特别是

康德以来受到质疑。克尔凯戈尔极鲜明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基督教信仰从根本上超

出了概念理性,不管这理性是否是辩证的。「1 」他主张,这信仰只与个人的生存方式

相关。但问题在于,这种生存是完全“荒谬”的,还是能够容纳某种理性的光亮?



  海德格尔在1917年至1919年间所做的宗教学笔记表明,他那时已极为关注早期基督

教信仰与古希腊宇宙论及古罗马法典思路之间的不同。「2 」通过狄尔泰的著作的提示,

他在奥古斯丁那里看到了这种不同或冲突的深刻程度,以及早期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具有“一种无实底可言的生活〔或生命〕性”(ein unergruendlich Lebendiges)。



  「3 」按照这种看法,基督教的内省里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对终极实在的体验,与古

希腊的内省大师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所体验者也很不同。虽然现在还难以确定海德格

尔最初是从哪里得到这种“生活”或“生命”观点的,(除了狄尔泰外,克尔凯戈尔、

尼采、柏格森也都有这种倾向),但很明显,这是他早期宗教现象学的出发点。不过,

更关键的是,这个思想在他那里经历了表达方式上的或解释学方法上的重大改进,以致

发展出了一种在时机化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信仰的现象学,使得信仰经验以“形式显示”

的方式进入了这种理性的视野。这是他的前人,包括克尔凯戈尔和狄尔泰都没有达

到的。



  本文将主要介绍和分析海德格尔在二十年代初阐述的这样一种“形式显示”的解释

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如何体现在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的解释之中。



  一、实际生活的方法论含义



  如上面所提及的,在海德格尔之前已有一些哲学家强调人的生活经验是一切有意义

的思想活动的源泉。这种倾向与英国经验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强调的是超出了当下

片断的感觉观念的活生生的整体体验性。虽然“生活”(Leben )这个词已出现于海德

格尔的《教职资格论文》(1916年)中,「4 」但只是到了1919年题为《哲学的观念和

世界观问题》的讲课稿中,它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词,特别是“活生生的体验”(Er-leben),

才取得了极重要的地位。「5 」由此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印证克兹尔的看法,即海德格尔

的思想(包括其宗教态度)在1916年至1919年这三年之中有了重大变化,即更加彻底地

清算了经院主义形而上学和新康德主义,使他原来就有的现象学思想被进一步彻底化。



  「6 」“生活”与“体验”这两个词显示出海德格尔所受到的狄尔泰和胡塞尔的影

响。



  对于这后两者,生活和体验都是原发的、本身自明的意义源泉,只是狄尔泰讲的生

活有一个明显的历史维度,而胡塞尔讲的体验则更多地表现为纯意向或纯意识的。海德

格尔则居于两者的交点上,取其原发性而摒其“世界观”的类型论(狄尔泰)和意识内

在性(胡塞尔)。



  那么,海德格尔讲的“生活”或“体验”的独特含义何在呢?简言之,就在于去研

究“生活是一切意义的源泉”这个原则的根本含义。换句话讲,在海德格尔看来,狄尔

泰和胡塞尔都还未能充分揭示出生活体验本身的存在论和方法论。比如,狄尔泰认为生

活总要通过不同时代人们持有的世界观表现出来,「7 」这就依然是在依据某种可作为

研究对象的历史的格式塔结构(相对化了的“理念”)来理解生活的源泉性,也就如同

写作《西方的衰落》的斯宾格勒那样,没有关注这沸腾的生活本身的意义构成本性。因

此,这种反柏拉图主义依然没有完全脱开柏拉图主义的影响。「8 」这个问题的尖锐性

还可以通过新康德主义那托普(P.Natorp)对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质疑而暴露出来。



  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述,那托普的意见可以被归为两条:首先,现象学的反思会使生

活经验不再被活生生地体验着,而是被观看着,从而在某个意义上“止住了〔体验的〕

流动”。



  其次,对经验的任何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普遍化和抽象化;这样,现象学所许

诺的“达到事物本身”的纯描述也是不可能的。「9 」海德格尔高度重视这种批评。他

认为,现象学家必须从方法上表明,生活体验本身(而非它的观念化形态)就是有意义

的,而且这种原发意义是可以得到真切表达的。这是一个前人从未真正解决的关于生成

与存在、直觉与表达的问题。



  二、拉斯克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海德格尔受到了他的师兄E.拉斯克(两人都先后受教于新康

德主义者里克尔特)的重要影响。「10」拉斯克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学说中受到极

大启发,提出了这样两个重要看法:(1 )人的“投入”(Hingabe ,献身、放弃自身)

的生活体验形态(比如美学、伦理和宗教的体验)尽管先于一切概念化和理解化,

却已含有了某种意义、形式和价值。「11」(2 )“构造性范畴”(konstitutive Kategorie)与“反思性范畴”(reflexive Kategorie )的区别。这也就是说,“投入”意味

着一种最原初的生活经验,在那里还既没有概念活动,也还没有意识到感觉的区别,人

完全丧失自身于这正在进行着的体验之中。拉斯克称之为“非感觉状态中的纯开显”。



  「12」

  更重要的是,这种混然一气的生活体验与纯思想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关联。拉斯克

写道:“相对于每一种〔概念的〕认知,生活是只朝向非逻辑者的直接投入。但是,在

最广的含义上,生活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并不只限于非理论者,它也投向理

论本身。”「13」很明显,这种看法从方法论的思路上受惠于胡塞尔“范畴直观”学说

;该学说认为意向活动可以在直观中构成多于感觉对象的范畴形式。「14」拉斯克则更

进一步,认为原本的生活体验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超

出了传统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区别原则,即认为形式、意义和价值是从外边加给质料和

赤裸的事实的。按照这种新看法,在感官经验和理智意识区分之先的投入体验或生活本

身是一切意义和形式的唯一来源。



  拉斯克的范畴区分是这样的:“构造性范畴”由形式与质料关系决定,即这种范畴

被它所规范的质料或内容所限定。因此每一个构造性范畴都有自己的内容领域,不管是

感觉的还是非感觉的。「15」“反思范畴”则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引发出的,因而并

不直接被具体的质料内容限定,而只是发自面对客体的主体,因而被拉斯克及他之前的

洛采和文德尔班称为“内在和反思的”。「16」由这种主客之间的纯逻辑关系构成的

“‘普遍内容’的纯模型”「17」就是反思范畴。拉斯克认为,它们“寄生于”构造性

范畴之上,「18」但几乎不涉及质料对象和抽象对象,而是通过(主客)关系来构成意

义和表达对象。这种反思范畴的例子是:“有”(es gibt )、“同一性”、“持存”、

“区别”、“某物”等等。它们在语言中还表现为“和”、“另外”、“总括”、“多”、

“种”、“普遍”、“特殊”、“超出”等等。「19」按照这个思路,“对象”并不是

现成的,而意味着“关联着主体性的‘站在对面’”。「20」



  这两种范畴学说与生活的“投入”体验的看法有某种关联。照理说,反思范畴在很

大程度上超出了对象域的区别,因而更适于表达投入体验。但是,这种范畴在拉斯克那

里还未脱尽新康德主义的束缚,它们出自主客关系(虽然强调“关系”而非先天主体性

已有了某种新意),并寄生在构造性范畴之上,因而与在一切区别之先的投入体验并不

很相合。



  三、“实际生活”本身的“形式显示”



  海德格尔将拉斯克关于投入经验和范畴的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更彻底和一致的境地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 下一篇文章: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