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3] [4] [5] [6] [7] [8] 


Tags: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 【字体: 】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5:01   点击数:[]    



 

 

 

 

  参考文献

 

  1、Bas C. van Fraassen (1980), The Scientific Im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在正文中涉及到引用van Fraassen的这本书时﹐我将只是注明页码。

  2、W. Salmon (1984),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E. Nagel (1961),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New York: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pp.4ff.

  4、C. G. Hempel (1965),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Explanation, in Hempel (1965), Aspects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5、W. Salmon (1984), op.cit., p.92.

  6、W. Salmon (1984), op.cit., p.92.

  7、W. Salmon (1984), op.cit., p.18.

  8、参阅Peter Achinstein (1983),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Hempel (1965), op.cit., p.448.

  10、G. Harman (1965), The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Philosophical Review 74, p.91.

  11、关于一个详细的说明﹐参阅W. Salmon (1984), p.159, pp.213-227。

  12、G. Harman (1965), op.cit., p.89.

  13、Bas van Fraassen (1985), Empiric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aul Churchland and C. A. Hooker (eds.), Images of Science, p.254.

  14、这个一般的思想是这样的﹕在我们对于世界的一个真实完备的说明的接近上﹐我们的认知机构的本质对此施加了重要的约束。Noam Chomsky(1975)或许是最系统地引入这个思想的第一人。他区分了两类问题﹕人类心灵原则上被装备来解决的问题和系统地逃避我们的知性的神秘的东西(mysteries)。在一本关于心灵的模块性的著作中﹐Jerry Fodor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模块输入系统和中央系统构成的。模块系统是功能上具有特殊目的的计算机制﹐那些机制被设计来只是解决某一类型的计算问题。知觉是这样一个模块系统。任何这样的模块系统在如下意义是认知上被界定的(cognitively bounded)﹕它对于我们能够拥有的信念施加了认识论上重要的限制。

  15、通过分析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实验﹐Alan Franklin论证了这点。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从不同的理论模型中﹐对于一个假设的理论实体的某个性质的同样的值能够被计算出了。Hacking论证说﹐如果同样的模式是由两个全然不同的物理系统产生的﹐那将是一个违背常理的巧合。在van Fraassen这儿﹐这种情形或许表明那些理论模型是经验上不可区分的。然而﹐按照Franklin的分析﹐从不同的仪器中﹐一个假说能够得到比它从同一实验的重复那儿所得到的确认更多的确认。这里﹐不同的这个词意味?实验设计的理论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实验情形中﹐我们能够对于这个假说做出不同的概率指派﹐这些指派表达了理想的实验者的信念结构。这里我们只需要强调两个要点。首先﹐由于一个假说能够从不同的实验中得到不同的确认﹐由于这种差异是体现在相关理论的差异中﹐因此van Fraassen的论点--经验是等价的理论是不可区分的--似乎是可疑的。

  其次﹐由于实验在理论的确认中能够有相对独立的作用﹐Quine-Duhem论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所有这一切揭示了理论和观察(或实验)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参阅Alan Franklin (1986)﹐The Neglect of Experi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Bas van Fraassen (1989), Laws and Symm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43.

  17、参阅 D. Armstrong (1983), What is a Law of N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也看Fred Dretske (1977), Law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4: 248-268。

  18、Nelson Goodman (1977), 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67.

  19、ibid., p. 87.

  20、参阅 Richard Boyd (1991), Observation, Explanatory Power and Simplicity: Toward a Non-Humean Account, in Boyd, etal., (ed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349-377。

  21、Nancy Cartwright (1983), How the Laws of Physics Li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 85.

  22、参阅Ian Hacking (1983),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尤其是第十三章。

  23、参阅Paul Churchland (1989), Conceptual Progress and Word-World Relations: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Natural Kinds, in Churchland (1989), A Neuro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81-295。

  24、同上引﹐p. 140。对于知觉可塑性论点的详细讨论﹐看Paul Churchland (1979), Scientific Realism and the Plasticity of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Ian Hacking (1983), op.cit., p.275.

  26、这篇文章的英文文本是我在1995年12月作的一门课程的期末论文。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孙永平先生校读了这个中文翻译。虽然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我的兴趣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仍把本文留在它原来的形式上。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普遍伦理与东亚文化

  • 下一篇文章: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经验主义、实在论和因果知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