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朱陆之辩      ★★★ 【字体: 】  
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朱陆之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4:02   点击数:[]    

老、庄说易,故云尔。濂溪言无极而太? 盅蕴疚藜怯煤濉N藜郑嗉献樱跷粗幸病B阶泳惨商妓捣清ハ鳎治郊抵校谎抵粒嫌诤喝骞乓澹现煳墓剖ぶ?quot;(《十驾斋养新录·太极》)这一考证充分说明陆氏兄弟对无极来历的疑惑是正确的,但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不是陆子静首先疑太极图说非濂溪所作,而是陆子美首先提出的,这一点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第二,关于《西铭》的问题。朱熹在回答九韶先生的问题时,认为: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以首句论之。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者,岂非天地之帅哉?······今若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容仁体而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是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之梏于一己之私哉!(见《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熹这封信是托陆九渊转给梭山先生的。因为梭山的信今已不存,所以,我们只有从朱熹之信中来猜测其意了。也许在梭山先生看来,张横渠所著《西铭》内之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的话,其中在父母之上和之外又提出乾与坤,完全是多余的。人自有其父母,自是知道其孝,自是了解天下人皆有其父母,皆致其孝,何用得上扯什么乾坤、什么天地?等等,正所谓叠床上之床,架屋上之屋。九韶先生在此对张横渠《西铭》之批评与对周敦颐关于无极与太极关系的批评完全一致,思路相同;所以,两个问题在同一封信中提出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在朱熹回信之后,九韶先生觉得朱熹的回答只在辨输赢而不再意于有益与否,所以,他拒绝与朱子再辩,即所谓求胜不求益(参见《宋元学案》第1900页的顾案);结果,再辩的任务被九渊接了过去,由此引发出朱陆之间激烈的争论。可是,在陆九渊的反驳信中,无一字提起九韶与朱熹有关《西铭》的争论,这也许就使《宋元学案》的编撰者将朱熹回信中的这一部分删除了,这也让后来的研究者大部分皆忽略了这个问题,好像朱陆此一回合的争论只在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上,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看法。至于陆九渊为何在回信中不谈九韶与紫阳的《西铭》之争,笔者认为,大概是象山先生或觉得朱子说得有道理,故而回避掉这个? 侍猓换蛘呷衔灰婷髁?quot;无极与太极的问题,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需赘述,因此就没有再论《西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注6)

也许,梭山先生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只关心百姓的日用庸常,对虚玄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对世事无补,所以指出父母自蕴涵着理,无须用乾坤等虚玄宏大的名词来显明。也许,这种议论不如朱熹的高明和空灵,但至少符合梭山先生思想的特色。

第三,从九韶先生与朱熹在二封信中的论辩来看,人们长期对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的观点需要作较大的改变。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与象山季兄陆子美于淳熙十三四年间(1186-1187)通函辩论太极数次。(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水牛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这种看法显然是没有注意到朱子与陆子美的争论有乾坤与父母和太极与无极二个议题。韦政通先生认为:朱陆异同是朱熹和陆象山在哲学上的异同之辨,是宋代理学内部一大争论。朱、陆之间的差别之一,是在实践工夫上,……朱陆之间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对立,就是方法上不同的对立。(《中国哲学辞典》,水牛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朱陆异同只在陆九渊与朱熹之间,没有意识到梭山先生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没有提到有关《西铭》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陆九渊和朱熹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本体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无极而太极;另一是人生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修养方法。……陆九渊和朱熹的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在这场辩论的开始,陆氏兄弟是反对无极,不反对太极& quot;(《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冯先生虽然意识到了在朱陆之辩中,有九韶先生参预,但却也没有看到在辩题中除无极与太极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论。而言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给人印象是九韶先生是后加入辩论的,实际情况是,这场论辩首先是由梭山先生开启的。蒙培元先生在《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一书中第一章第六个问题朱陆异同及其影响里认为:朱熹和陆九渊之间进行过几次大的争论。一是无极太极的论战。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陆氏兄弟则认为,无极出于老子而非圣人之言。一是鹅湖之会,陆九渊批评朱熹为支离,朱熹批评陆九渊简易而无根。考之历史,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陆(二陆,即陆九渊和陆九龄)争论为学之方的问题;而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之争发生在淳熙十四五年之间,是朱陆(也是二陆,即陆子静与陆子美)关于太极与无极和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争。所以,并不是先有本体之辩,然后才有为学之方之辩。这或许是因为受到现今各种哲学原理先谈本体论后谈方法论的影响;或许是受《宋元学案》(第1885页)中黄宗羲的案语的影响。黄氏把朱陆鹅湖之会置于无极与太极之辩之后,然前者之辩发生在后者之辩的10余年之前。所以,梓材先生又案鹅湖之会在淳熙二年,鹿洞之讲在八年,已在其后。太极之辩在十五年,又在其后。梨洲说未免倒置。

以上诸说都有些问题。应该认识到:所谓朱陆异同、朱陆之辩皆非仅指朱熹与陆九渊之辩;亦非仅指朱陆(九渊、九龄)的鹅湖会讲;亦非朱陆间关于无极与太极、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朱陆异同及朱陆之辩,实指朱熹及其友朋弟子(如吕祖谦等)与江西三陆子(梭山、复斋、象山)及其友朋弟子之间的学术大论辩;从而,它是一场从鹅湖之会的淳熙二年至淳熙十五六年间延续十余年之久的论辩;从而,其论题包括有关《西铭》中引出的乾坤与父母之关系之辩、《太极图说》引伸出的有关太极与无极之关系之辩,以及为学之方引出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等等。总之,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也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中将朱陆之辩置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考察,这是有相当见地的,值得肯定。但他虽然看到了太极无极之辩是由九韶先? 紫忍岢龅模抑赋隽擞泄亍段髅返奈侍猓扇匀幻挥凶⒁獾剿笊接胱涎糁溆泄?quot;乾坤与父母关系之辩在整个朱陆之辩或朱陆异同中的重要性。

第四,梭山先生与紫阳先生关于无极与太极之争,乾坤与父母之辩,在今天看来,正误输赢都再也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原来全部归于陆象山之独创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六经皆我注脚、直指本心、重在践履之方法,其实梭山先生亦有莫大之功在焉。二则,梭山先生后来拒绝与朱熹再辨,并不是因为他被说服了,而是他认为这种只求胜而不求益的争论实在是没有意思。当然,这种予欲无言的举动是其儒者之隐的精神在起作用。

梭山先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先秦儒家德福思想论

  • 下一篇文章: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朱陆之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朱陆之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隐君陆梭山先生之行与思--兼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