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 【字体: 】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0:4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发布时间: 2003-7-27 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在2001年末出版之后①,海内外许多学者都沉浸于其中《诗论》的读释研索,并准备组织若干研讨会,对这篇十分珍贵重要的文献进行讨论。我在学习上博诸先生成果之余,也想提出一些陋见与大家商榷,初步想写三篇小文:一篇是《〈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②,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拚排残简,作出分章释文。其次即本文,说明《诗论》文例同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某些著作相类,从而推测可能的作者。还有一篇是《〈诗论〉与〈诗〉》③,由简文看当时的《诗》,并和今传本比较。

  在《〈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我将《诗论》共29号简,按照文句之间、各章之间语意和位置的关系,分为4组,然后寻找各组间最佳的排序,也考虑到一部分简首尾皱缩脱字的现象,由此推想原简不少于23支。依此做出的编排,是简数最少的方案,能体现简文自国风二南到颂的叙说次第,似可供读者参考。为了方便,现将初步的分章释文附于本文后面,以下的论述便从这一释文出发。不妥之处,敬希方家指教。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这篇《诗论》是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论文。大家知道,《诗》固然有的出自民间,有的成于庙堂,在当时已居六经之列。孔门论《诗》,必有着思想的涵义。《书·舜典》已云: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咏),律和声。儒家《诗》学由此引申,故《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吠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对照《诗论》所载:

  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

观点全然一贯。《诗论》这一篇论文,正是从这种角度论《诗》,并涉及性、情、德、命之说,可与同出《性情论》(郭店简《性自命出》)等相联系。有关这些问题,容另文详论,这里先就《诗论》的组织结构,作一探讨。

如果我们的分章释文是可取的话,《诗论》简文可分为十二章。



  在十二章中,第二、六两章都冠有孔子曰,而且看来全章都肯定是孔子的话。如第二章: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以下有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吾以〕□□〔得〕币帛之不可去也,吾以《杕杜》得爵〔服〕……,四语互相比次,吾都是孔子自称,非常明显。



  第六章也是这样,孔子列举《宛丘》、《猗嗟》、《鸤鸠》、《文王》《清庙》、《烈文》、《昊天有成命》七篇,反复评论,其间吾也必是孔子自称。



  第十二章即上引诗亡隐志一条,语意似已完备,可能孔子就讲了这么多。假如是这样,自然没有别人的话在内,但这一点无法确定。

  还有第九章,开头也是孔子曰,下面若无整支缺简,孔子的话一定很简短。不过这一章也可能接在第八章后面,详见下论。



  从第三章到第五章,只有第三章首冠以孔子曰,以下是否还有,缺损太多,不能知道。看第五章的第二十三简有:

  《兔罝》其用人,则吾取……

很像也是孔子所说。把这三章看成是孔子的话,或许不会大错。



  第一章开头是:

《关睢》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

这显然是在对《关睢》之改等七句进行阐释。这样的文例,可参照郭店简《成之闻之》

  下列文句:

《君奭》曰:惟冒丕单称德,曷?言疾也。

《君奭》曰:襄我二人,汝有合才(在)言,曷?道不悦之词也。

槁(乔)木三年,不必为邦基,曷?言富(逼)之也。

《大禹》曰:余(舍)才(兹)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舍)之此而宅于天心也。

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康诰》曰:不还〈率〉大暊〈戛〉,文王作罚,刑兹亡赦,曷?此言也,言不敦大常者,文王之刑莫厚焉。

《诗论》下面第七章还有:

  ……〔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

  所有这些都不难看出,有曷字前面都是前人所说,或系《诗》、《书》,或为成语,无一例外。

  因此,《诗论》的《关睢》之改云云,也只能为前人所说,不是作者的话。假设这些话来自孔子,后面的论述就不能属于孔子。



  第七章的情形尤为清楚。在上引诚谓之也,诚命之也等语下面,有:

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

等语,容易明白,诚谓之也二句都不出于孔子之口。



  第八章也没有孔子曰。这里可以有不同理解,如将第九章接于第八章下,其文例便同于第七章,也就是说作者引孔子的话。但由于第九章孔子所言已缺,不能作出判断。无论如何,第八章很难视为孔子所言。第十一章情形,与第八章相同,没有孔子曰字样。



  第十章前云:

〔孔子〕曰:诗其犹平门与?

同下面的文字并非一体,看来也是引文。戔民而裕之,其用心将何如?等语,则是作者口气。

  以上关于《诗论》体裁的分析,表明一个重要事实,即《诗论》非出孔子之手,也不像《论语》那样直记孔子言行,而是孔门儒者所撰,内中多引孔子亲说。类似的作品,在儒家著作中还有不少,最适于比较的,是子思的《中庸》。

  《中庸》乃子思所作,见于《史记》等书,通过近些年竹简佚书的发现研究,应认为可据。该篇保存于《礼记》,宋明以来备受推崇,有关说法很多,本文只为与《诗论》结构对比,没有必要一一征引,只用最流行的朱子《中庸章句》之说,也就够了。在此特别要说的,是朱子把《中庸》分为三十三章,这和我们试把《诗论》分章一样,仅是一种办法,并非古人本意。

 

  《中庸》的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云云,文字很长。朱子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这意味着文字出于子思,而思想来自孔子;其中慎独之说,又来自曾子。

  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开头都冠以仲尼曰或子曰,朱子认为都是孔子所说,故于第一章下云: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这些章,有的很简短,如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但第十章、第十一章等便比较长,语意也有曲折,如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两处吾字均孔子自称,而君子依乎中庸以下,是不是孔子语,就难讲了。

  再往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大段,朱子说子思之言,怎样与第十一章分开,却没有确切理由。

  以上情形,和《诗论》颇多相似。后者有孔子曰的,也有非常短的话,易于判定;比较长的,有的即难与作者的文句区分。

  《中庸》第十三至二十章,文中均有子曰,然而容易知道不都是孔子的话,故朱子云系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章哀公问政云云。这一章非常长,后半论点繁多,朱子划为一章,只是由于《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按晚出《家语》列此章文于《哀公问政》篇,多了一些话,成为问答体,实际恐为改编《中庸》而成。《中庸》此章里的好多话,很可能仍出子思。

  《中庸》第二十一至三十二章,朱子云皆子思之言。看第三十章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等话,当属可信。其间第二十八章也有子曰二处,前面一处是: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朱子认为烖及其身句以上孔子之言,非天子此以下子思之言,也只是一种分法而已。



  第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历史的误读与道德的偏执

  • 下一篇文章:后现代价值观和文化相对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