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一书是著者自隐其名。王博先生认为残简《文子》屡称“天子”“天王”“天下”“富有天下、贵为天子”,显然是指一统帝国的君王而言,决非某诸候王能当此名;即使是楚平王,和文子答问的可能性也很小。文子不是老子弟子,而是平王之臣。魏启鹏先生认为文子是晋国“公孙之后”辛文子,平王是周平王,丁原植先生引用了引用了这一说法。吴光先生认为文子有可能是文种,平王是楚平王。李定生先生认为文子是楚平王时人,学于子夏、墨子,平王是楚平王,后来又提出可能是齐平公。
3、关于《文子》的成书年代
1)一些学者把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区分开来,主要探讨竹简《文子》的成书年代。比如王博先生认为竹简《文子》成于汉初,严灵峰先生先生认为是在战国末期。郭店竹简出土以后,有些学者,比如郭沂、丁四新等认为竹简《文子》的产生年代是比较早的。张丰乾和曾达辉先生对今本《文子》的成书年代作了一些探讨,都认为应当是魏晋或南北朝人所做。胡文辉先生则更具体地认为,今本《文子》的编撰有可能就在高诱注《淮南子》之后,曹植上《求通亲亲表》之前——即公元205—231年之间。
2)另一些学者认为今本文子内容大体可信,李定生先生认为“韩非读过文子”,《文子》是先秦著作,赵建伟先生把文子的成书分成几个阶段,从战国一直延续到魏晋。
4、关于竹简《文子》的校释、篇题
李缙云先生对竹简《文子》的释文做了重要的修正,邢文先生认为竹简《文子》有《圣智》、《明王》的篇题,李定生先生附议,赵建伟先生提出了反驳。
5、关于文子的思想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是和两种《文子》的关系有关。有的学者把今本和竹简本等同起来,讨论其中的道、易、法思想等等。另一些学者则着重阐释竹简本的思想,或今本文子中不见于《淮南子》的部分。
6、关于竹简《文子》与新近出土文献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一些学者在研究郭店竹简以及黄帝四经等出土文献时,论及竹简《文子》,比如丁原植、郭沂和丁四新先生都认为竹简《文子》的思想和风格均和郭店竹简《老子》相近。
应该说残简《文子》的释文发表以后,它与今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竹简本《文子》与今本虽然有前后相因的关系,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更主要的是,今本《文子》的主体部分是抄袭自《淮南子》的,《淮南子》的很多内容又来源于先秦甚至汉初不同时代的不同古籍,以这样驳杂的内容为《文子》原书断代,难免误入歧途,肯定难成定论;甚至会造成南辕北辙、以不是为是的现象。但如果已经认定了今本《文子》是“西汉已有的(先秦)古籍”,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夸大一些材料的作用而回避另一些关键的材料,出于“师心”“前识”剪裁和拼接材料,而不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作细致地推敲。《文子》研究中莫衷一是的现象,归根到底是这种不恰当的方法论所造成的。大家都承认今本《文子》后人窜乱颇多,但很多学者又同时认定它是可靠的先秦或汉初的著作,是研究“文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多到什么程度”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导致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形。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学术界在竹简《文子》与今本应该区别对待的问题逐渐被接受,但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驳难。而与之相关的其他诸多问题,几乎是各执一词,鲜有压倒性的结论。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材料的消化,还是方法的完善,都需要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校勘记》,《文物》1995年第12期;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995年第12期;
3. 王叔岷:《文子斠证》,《史语所集刊》第27期,1956年4月。
4. 唐兰:《马王堆出士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6.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7.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释文》, 《文物》1981年第8期。
8. 艾力农:《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
9. 汪世荣:《先秦道家言论集、古注之一—》,《文史》第18辑。
10. 王博:《“与道家思想发展”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物》1996年第10期;
11. 陈静:《古道新学——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侧记》,《哲学动态》1996年第11期。
12. 李定生:《帛书系辞传与文子》,《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13. 严灵峰:《定州竹简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97年第2期。
14. 李定生:《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15. 张岱年:《试谈的年代与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6. 李定生:《非伪书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7.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18. 张丰乾:《试论竹简与今本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9.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20. 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9期。
21. 严灵峰:《定州竹简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97年第2期。
22. 李学勤:《与八角廊简》,《中国哲学史》1995年3/4期,笫32页。
23. 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
24. 邢文:《八角廊简《文子·圣智》》探论,《学术集林》卷十。
25. 刘笑敢:《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文史》第18辑。
26. 张丰乾:《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述评》,北京大学主办《国学研究》第七卷;
27. 张丰乾:《关于“韩非读过”及其他》,《管子学刊》1999年第4期;
28. 李缙云:《文子.道德篇》传世本与八角廊竹简校勘记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29. 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0. 魏启鹏:文子学派与秦简《为吏之道》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1. 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2. 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3. 赵建伟:《文子》六论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4. 邢文:八角廊简《文子》与帛书《五行》,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5. 曾达辉:今本《文子》真伪考,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6. 胡文辉:《文子》的再考辨,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十七。
37. 王利器:文子疏义序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
38. 吴光:《文子》新考,《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39. 《哲学与文化·文子与道家思想专辑》,1996年第8、9期;
40.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4、5、17、18辑;
41. 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20、21辑;
42. 饶宗颐主编:《华学》第3、4辑。
43. 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
44. 《柳宗元集》。
45. 《宋文宪公全集》。
46. 《汉孳室文钞》。
47. 《饮冰室专集·诸子考释》
48.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
49. [清]孙星衍:《问字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50.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