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冯友兰的人大多只看到他多变、善变、逢迎、谗媚的一面;而忽略他也有见侮不辱的坚毅和超越。见侮不辱是一种不动心,也是一种忘情,将之理解为无耻固可,将之视为坚毅,亦未尝不可。我们在论人时,往往过分强调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壮烈,而忽略了在乱世中苟全性命所需要的忍耐、坚持与智能。诚如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在《向历史诉说》一文中所说:他在无比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不自杀、不发疯,也不沉默。27在这三不之中,体现了冯友兰顽强的生命力与创作力。
冯友兰生命中的最后十年(1980-90),是精彩重要而又多产的一段岁月,也是他结束30年检讨之后,开始写检讨的检讨,他在90岁高龄出版《三松堂自序》,是他的回忆录。对自己1949年之后的升沉坎坷,有比较诚恳的反思和剖析,读来亲切有味28。
冯友兰就死之前的力作则是《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修史是中国历朝知识分子对当道迫害的最后反击,也是一种永恒的抗议。公道即使在今生讨不回,可以俟诸来世,俟诸千万世!
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年8月号(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页95-101。
注释
1张君劢:《一封不寄信--责冯芝生》,发表在1950年香港《再生杂志》,收入蓝吉富:《当代中国十位哲人及其文章》(台北:正文出版社,1969),页66-70。
2王永江、陈启伟:《评梁效某顾问》,《历史研究》,第4期(1977),页12-23。
3傅伟勋:《冯友兰的学思历程与生命坎坷》,《当代》,13-14期(1987),页107-21、113-26。
4周质平:《胡适与冯友兰》,载《胡适丛论》(台北:三民书局,1992),页133。
5戴东原《与某书》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之句。见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附录,页2。
6;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台北:蓝灯文化专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页197;199。
7参看《冯友兰先生年表》,载宗璞、蔡仲德:《解读冯友兰.亲人回忆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页219。
8;10;14;17;Fung Yu-la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9), 332; 336-37; 333-34; 336; 339.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自序(一)》,载《三松堂全集》,第3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页3。这几句话又见《新原人.自序》,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页5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页202-204中对这四句话有进一步的解释,可参看。
12冯友兰:《新原人.自序》,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页511。
13;15;26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载《三松堂全集》,第14卷,页188;212;243。
16《三松堂全集》,第4卷,页627。
18参看冯友兰:《新理学.绪论》,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页11;《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页196。
19蔡仲德:《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载蔡仲德编:《冯友兰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页522-62。
20《三松堂全集》,第1卷,页291。
21;22冯友兰:《新世训.道中庸》,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页432;432-40。
23冯友兰1962年写《中国哲学史新编.题词》,其中有此关换脱胎事,莫当寻常著述看句,见《三松堂全集》,第7卷,首页。
24参看冯友兰:《三松堂自序》,载《三松堂全集》,第1卷,页147。
2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载《三松堂全集》,第8卷,页1。
27宗璞:《向历史诉说》,载宗璞、蔡仲德:《解读冯友兰.亲人回忆卷》,页59-60。
28《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