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主体·理性——试比较福柯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诊断      ★★★ 【字体: 】  
主体·理性——试比较福柯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诊断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8:20   点击数:[]    

臆造出来的一个超验的思辨概念,应当予以抛弃。这种完全把理性当作负面的东西的观点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这样一来,“哲学便完全丧失了批判的阿基米德点,隐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批判都内在地隐含着理性的要求和批判者的理性立场。”1





理性既非先验,又确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是什么?分析主体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又一次显现:理性是实践的,“理性必须看作在实践中形成的,即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后天能力。”2





这种实践理性也即交往理性,因为社会化的实践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过程。





刚才已经提及,工具理性是完整的理性即交往理性的扭曲。在对理性进行综合考察以后,哈贝马斯明确地界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工具理性是被资本主义的惟功利原则异化了的理性,它仅仅着眼于‘利益关系’,既把是否能为人带来利益视为唯一的衡量尺度,因而与‘伦理与道德要求’相分离(即为了获取利益,人往往可以无视道德)”;而“实践理性…不仅注重行为的可能性与和目的性,而且把‘真与善’即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前提。假如用一个古老的术语来表达,那就是它首先属于伦理的范畴。”3











四 评析:诊断的有效性





前文的阐述已经表明二者都把握了现代性危机的根本症状,即主体和理性的偏颇。这一点,即使福柯与哈贝马斯本人也彼此认同,哈贝马斯就曾经明确指出:“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1





关键在于:开出的药方是否有效?





从这个角度讲,福柯的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他以权力批判普遍主体和先验理性的同时却又把权力提高到先验的绝对高度。在对疯癫、诊所、监狱和性等的考察中,他看似运用了他所强调的“经验分析”的方法,即从对象本身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分析,但在考察之前,他实际上已经将权力预设为前提和出发点,他的整个论证过程无非是为了证明这一前提和回到这个出发点而已。那么,我们自然有理由怀疑:虽然它确实有助于揭示所要分析的问题,这样的预设可靠吗?它最终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吗?





其次,福柯除了在逻辑上将权力预设为前提外,还对权力的性质作了扩展性的规定:权力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力量,更是积极的能动力量;权力不仅仅存在于国家和个人的对立中,更存在于一切关系中,“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权力。”2





我们将看到,这种对权力的先验预设和其性质的宽泛规定最终导致了任何关于社会的建设性方案都难以实施。依照福柯的本意,他显然追求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并将之视为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就像在《疯癫与文明》中所表明的——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激进的福柯竟然有回归传统的倾向,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把回归启蒙以前的传统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是,既然存在如此性质的权力,对话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对话要求双方的平等,现实的情况却是理性对非理性的统治,那么必然要先有一个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过程才有可能达到双方的平等。困境随即出现:姑且不谈先验的无所不在的权力已经将主体变成驯顺的臣民而使我们面临“谁来反抗”的尴尬,只要想一想,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法西斯主义”3的情况下,反抗中还能有“平等”的容身之处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断定这样一种回归传统的思路毫无意义,进而认为福柯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构想。实际上,当回归传统的思路被用于个体领域时,它有可能实现主体的解放,福柯在其后期著作《性史》中探讨了这种可能性。在福柯看来,性经验在本原的意义上应该是一种自我技术,这是一种与生产的技术交流的技术和控制的技术不同的,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行为实施一定量的运作得以可能的技术。凭借这一技术,个体在自己那里获得一种改造修正,达到某种完善幸福纯洁超自然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在性经验领域内个体有可能摆脱一切干预和奴役而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福柯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关于性经验的道德原则的考察,确证了这种可能性。1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哈贝马斯。如果说,在福柯那里对问题的揭示已经宣判了问题的不可解决,哈辈马斯则显然避免了这一局限:实践层面的主体和理性使得平等的对话成为可能。





不过,他仍然面临许多的质疑,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在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看来,这种可能性只在哈贝马斯苦心建构的理论逻辑内成立,在现实中则根本不存在,因而无非是一种善良愿望而已。布尔迪厄在哈贝马斯70岁生日之际也撰文指出:“促使哈贝马斯将一切现实交往的尺度和规范作为一种理想来表达的前提,只有在极其有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我看来,这一前提使他无视那种作为潜在因素存在于一切交往的权力结构和统治形式,而这种统治形式,正如迄今为止对人际交往所作的分析,恰恰是通过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确立起来的。”简而言之,哈贝马斯的构想只不过是一种“交往的乌托邦”而已。





其次,哈贝马斯强调,平等的对话必须以主体间自由认同的方式,通过民主和合理的程序来表达。可是我们也知道,近现代以来的民主一直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即多数对少数的关系问题,并屡屡出现“多数人的暴政”。那么,我们自然也有理由怀疑:通过民主和合理程序达成的代表大多数人意愿的话语是否就一定是真实和正确的呢?它难道能够避免“多数人话语的暴政”吗?况且,当今的舆论轰炸和意识形态灌输不也都是按照民主和合法的程序进行却又给一些人带来压抑的吗?





庆幸的是,哈贝马斯仍然健在。他自己直接回答了这些问题。





对于“乌托邦”的指责,他坚决认为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论调。难道我们因为困难的存在就放弃努力吗?现实虽然充满缺陷,但也应该相信现实同时包含了克服这些缺陷的内在倾向;我们必须也肯定理性的历史成就,相信社会进步的逻辑——公允的说,哈贝马斯的这种态度显然更为可取。





关于“多数人话语的暴政”问题,在哈贝马斯看来,他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如果在话语活动中能够真正实现“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要求,一切问题都可以避免,换言之,每一个话语主体必须从理性动机出发,严格遵循普遍认同的话语规则和论证程序,表现出共同探求真理的真诚态度和愿望。2——可是,哈贝马斯在这里又似乎忽略了:所有的主体都能够按照这一要求行事吗?从这个角度讲,哈贝马斯显然也并没有把问题彻底解决。





参考书目:





⑴福柯《政治与理性》   赵晓力 王宇洁翻译





⑵福柯《规训与惩罚》   刘北成 杨远婴翻译 三联书店 1997年





⑶福柯《必须保卫社会》 钱翰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⑷彼特·丢斯《福柯论权力和主体性》 汪民安翻译





⑸麦魁尔《福科》 韩阳红翻译 昆仑出版社 1999年





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曹卫东 付德根翻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





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洪佩郁 蔺青翻译   重庆出版社 1984年





⑻吴开明《现代性哲学基础的反思》 载于《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⑼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   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⑽余碧平《康德哲学与现代性论争》 载于《复旦学报》2000年第4期





⑾唐文明《何谓现代性?》       载于《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







[1]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可以参阅:唐文明《何谓现代性》 《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来《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200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 下一篇文章:全球化与基督教的自我诠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主体·理性——试比较福柯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诊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主体·理性——试比较福柯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诊断”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