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在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纳米器件与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① 可是,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势头,我国公众甚至一些科研人员对纳米的潜在风险和预防等问题的认识却远远不够,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人文学者方面,国内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很少,更谈不上系统和深入。据一项美国学者的统计,2006年,中国在纳米科学和纳米工程方面的发表文章占据了当年世界总发表文章数量的20%,但是,关于纳米技术的社会科学研究只贡献了不到2%的发表文章量。[15]这与中国纳米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态势极不相称。 为此,我国亟需加强有关纳米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纳米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寻找应对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而保障纳米技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初步的建议: 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在政府文件中明确强调关于纳米的ELSI研究的重要性,制定全面的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战略,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纳入纳米技术发展之中,使之制度化。在纳米技术有关的社会与伦理问题上,政府应制定政策,专门分配出一定的资源用于相应研究,让有关的人文社会问题研究计划进入国家总体部署,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真正进入主流话语系统,影响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推动全球纳米技术伦理治理。鉴于纳米技术的伦理与社会风险具有全球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负责任的纳米技术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中国应加强在纳米技术伦理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对话,借鉴欧美纳米技术ELSI研究的经验,从而最终实现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伴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巨大的渗透力,每一个人或组织都成为了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整个社会都陷入了风险之中,我们必须让关注纳米技术的潜在社会影响的纳米伦理学在纳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参与到纳米技术研究与发展路径的上游,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齐应对可能的风险问题,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