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策略就是让这些对于商家的外在的经济成本内在化。他还提出,生态现代化是消除政府与环境运动之间存在的激烈的敌对性争论,从而避免引发根本性的社会冲突的有效途径。他认为,生态现代化反对一些批判性社会运动学说中的“反现代”情绪。他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基于对现代技术与社会规划有能力解决所存在问题的信任的一种政策论说。 四是弱生态现代化和强生态现代化,代表人物是克里斯托弗。他认为,所谓弱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单纯技术论观点,并没考虑人类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只强调用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采用科学界、经济界与政界精英相互合作参与政策制定并垄断决策权的“技术统治一组合主义”模式;只限于对发达国家的分析;试图为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套上单一、封闭的框架。所谓强生态现代化则是一种社会结构优化论观点,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主张将环境关注扩展到全球范围,是现代化理论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贡献。社会机构组织与经济体制在广阔范围内变动,这有益于促进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进行关注并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开放、民主的政策决策模式,增加公民参与的机会;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给予全球性关注;对政治—经济—生态发展界定出一个更加广泛而不固定的概念。可以看出,克里斯托弗所划分的弱生态现代化和强生态现代化实际上可以分别与哈杰所定义的技术—组合主义和“反省式”生态现代化相对应。可以说克里斯托弗恰好对哈杰的工作做了必要而有意义的补充。 三、生态现代化的价值及其启示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国家寻求解决现代性缺陷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在理解和阐释现代工业社会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层面,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主导理论。对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笔者较早自觉注意到生态哲学与现代化内在深层关联问题,[23]并指出现代化应该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并以此来有效抑制生态环境紧张局势的出现。[24] 生态现代化应该且必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缺少生态目标的现代化是病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有经济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迸发出空前活力,使经济步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使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生态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这么大,和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有关……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生态现代化的环保需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双重挑战。”[25]2007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在全球118个国家参加评价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值17分的42分排在第100名。”[26]这样的世界排名令我们担忧。生态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是发展观念、环境意识、科技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差距的真实反映。在当今这个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为关键任务的社会里,中国环保成绩的落后必定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国家实力的提升将会受阻减速。因此,吸收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先进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也就是说,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导入生态现代化理念和评价指标相当重要[27]。基于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们从中可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一是现代化时代进程的启示。生态现代化最初发生在欧洲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后来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很难逆转的世界趋势。[28]在此背景下,学界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系统研究提出,我国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至少存在两个难题:一是理论层面上,它还没有也未必能够被普遍接受为一种主导性的环境政治思维范式;二是实践层面上,生态现代化理论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29]因此,我们应当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之路。我国学者提出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并指出广义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通过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压力,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结构生态化包括生产、消费、制度和观念结构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等……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30] 二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启示。通过对西方生态现代化深入研究、理性分析和积极借鉴,并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特点自觉构建中国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战略。从2001年第1份《中国现代化报告》发布之日起,每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都以其高度的前瞻性、权威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2007年1月27日(正值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提出“生态现代化”这一概念25周年之际)以“生态现代化研究”为主题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的发布更为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理论指导。作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的何传启指出,《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通过对世界现代化的生态效应和生态转型的300年历史分析以 [align='center'] [/align] 及对131个国家34年定量评价,归纳出生态现代化的36个事实和6个启示,提出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原理和方法。报告结论和建议是: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30]也就是说,生态现代化会带来完全不同以往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在更强有力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增值框架内运作,并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增值发展战略密切结合。生态现代化特别强调中国企业以及相关管理方式包括经营策略应采取长期绿色和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同时有效地实施新的内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绿色管理策略,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来引领并规范其经济增长。 三是现代化现实操作的启示。从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中,我们也结合当前我国形势,进一步规范我国发展生态现代化应走的适时道路。根据生态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应该积极培育并不断推进符合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新和转换,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自觉和深入,对发展方式的研究已深入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维度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内在深层逻辑关系的新阶段。同时,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消费模式。它对人类消费方式提出的基本限度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利用及其消费应该而且必须约束在其有序运作和自我恢复、有机清除和自我净化与有效承载和自我循环所允许的阈值内,从而体现人们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正趋于成熟,但笔者认为,单纯有理论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应该是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没有现代生态意识,就没有生态现代化。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关键。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五条提升国民生态意识的建议: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