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愈性分析      ★★★ 【字体: 】  
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愈性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8:0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复愈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s)是指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及与之相伴的各种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疲劳,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Kaplan和Talbot提出,他们通过实验发现野外生活对多数人具有心理恢复性功能,且最能发挥这种心身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展的牧场式风景。Kaplan等提出的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 ART)具体界定了复愈性环境的特征和作用。该理论认为,在某些环境中,其注意对象往往缺乏吸引力,需要持久地使用有意注意,长时间耗费较大的心理资源,会产生注意疲劳,使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并导致易怒情绪,增加犯错误的几率;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其注意对象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人的注意多为无意注意,这将有利于使有意注意从疲劳状态中恢复。这类特定的环境必须具备4种特质:距离感(being away),即从生理或心理上远离日常生活的环境;丰富性(extent),即这种环境是丰富和连贯的,能使心灵愉悦并促进探索;吸引力(fascination),这意味着只要环境中的信息无须努力便会获得个体注意,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就是这种环境与一个人的倾向和目标相匹配。充分拥有以上4种特质的环境便是复愈性环境。在生活中,许多环境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复愈性环境所需要的特质。ART首先肯定了自然环境的价值,认为自然环境完全具备以上4种特质。相反,许多城市环境严重缺乏其中一个或多个特质。Velarde的元分析支持了上述复愈性环境的划分。他发现在目前复愈性环境研究中,有29%是关于绿地面积的研究,35%是城市与自然地复愈效果的比较研究,23%是关于自然与城市子分类的比较研究,13%对观看自然景观组与控制组进行了比较。可见,自然景观比城市景观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此外,ART区分了复愈性体验带来的四种阶段性认知益处,认为人们若处于复愈性环境且时间充裕,就能体验到四阶段渐进式的恢复历程。第一阶段是清理心灵的“噪音”,使内心平静;第二阶段是逐渐恢复疲劳的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第三阶段是给予机会来思考紧急但未处理的个人问题;第四阶段是最高的阶段,人们会反思一生中的重大问题,比如人生的计划与目标,以及事物的轻重缓急。反思又称“反省”,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相对于注意恢复,反思有一种更深层的益处,它比注意恢复更需要复愈性环境[5-6]。在定性水平上,区分环境是否有潜力来提高反思能力的主要特质就是看这种环境散发出怎么样的吸引力。吸引力可以从程度上划分为两个极端,分别是“软吸引”(Soft fascination)和“硬吸引”(Hard fascination)。硬吸引是很强烈的,锁定人的注意力,留下很少的思考空间,是一种充满头脑的高水平的吸引。拥有硬吸引的环境有利于有意注意的恢复,但很少提供反思机会。软吸引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吸引强度是适中的,并不影响集中和保持注意力,从而促进反思;第二,唤起适度吸引力的环境在审美上让人愉悦,这能帮助消除反思中可能伴随的疼痛。
    根据ART理论,首先,本文按吸引力的软硬水平划分环境类型,其中自然环境和城市夜景均为软吸引环境,运动娱乐及城市环境都是硬吸引环境;其次,本文从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角度出发,选取有意注意恢复和反思两种认知活动作为因变量,比较人们在四种环境中所体验到的认知益处的异同;最后,依据已有研究,加入了对城市夜景环境的复愈性效果考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1:选取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共653人,利用学号,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4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8名。采取混合设计,利用Excel文档的随机函数,将48人随机分配到4种环境组,每组12人,参加实验1。
    样本2:排除在实验1中参与的被试,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取30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6名,参加实验2。
    1.2 实验材料
    环境图片:首先根据4种环境类型,采取实地拍照取样的方法,共搜集100张彩色环境图片(分辨率:1280×1024),每种环境图片25张;然后分别请1名环境心理学专业教师、1名园林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对这100张图片所含的复愈性环境的4种特质进行等级评定,计算所评定等级的平均数;按照平均等级顺序,在每种环境下选取等级排名前10位的图片作为该类型复愈性环境的代表图片,经过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各环境类型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较高(α=0.759~0.887),将这40张图片作为最终刺激材料。为了涵盖各环境的组成要素,各环境的取景角度丰富。城市环境涵盖停车场、人行道、加油站、地铁站、小报亭、高楼大厦等地点;自然环境图片包含青山、河流、湖泊、草原、森林等;城市夜景主要以彩色灯光为主,建筑轮廓由灯光勾勒;运动娱乐图片包含了足球场、篮球场、保龄球场、游戏厅、滑冰场等。
    计算机:5台装有E-prime 1.0软件的同型号笔记本电脑,屏幕比例均为4∶3。被试在电脑上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记录下反应时。
    彩色数字图片:由1~9组成(6 cm×3 cm),分别有红、黄、蓝3种颜色。被试需要从依次出现的20个彩色数字刺激中挑出靶刺激,按A键反应,无关刺激按L键反应。其中靶刺激出现7次,无关刺激出现13次。要求被试又快又好地完成该测试。利用E-prime 1.0软件记录反应时。实验程序中共出现3次该任务,3次靶刺激均不相同,以减少练习效应。此任务目的是通过反应时来标记被试有意注意的情况。
    数字推理测试:由指导语、1道例题以及10道数字推理题构成。限时5 min,要求被试又快又好地完成推理测验。该测验不记录分数,目的是造成被试的压力体验。
    1.3 指导语
    反思目标的指导语:想象你刚吃过了早饭,今天只有一件事要做。你有一些非常严重的个人问题,你需要考虑解决它。你留出了一整天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是你的任务。
    评定幻灯片的指导语:你将看到一系列描述不同环境的幻灯片。评定每个环境,看它是否有利于完成你的任务以及利弊程度。评定等级:A.极好的环境;B.好环境;C.一般环境;D.差环境;E.极差的环境。A~E分别代表5~1分。
    1.4 程序
    实验1:将5台笔记本电脑安

置在无人的大教室中,两台电脑之间的距离很远,保证实验过程中被试间互不干扰。每次安排5名被试同时进行实验。正式实验开始前,用色觉测验检查被试色觉情况,排除色盲色弱等色觉异常者,然后进入正式实验。读完指导语之后,首先进行第一组彩色数字辨认任务,记录下反应时(基线反应时,RT1),然后进行数字推理测验,引入压力;再进行第二组彩色数字辨认任务,将本次数字辨认任务的反应时作为疲劳反应时(RT2);接下来要求实验组欣赏图片,被试将看到10张四类环境中的某一类环境图片,每张图片展示15 s,共需要150 s。图片自动播放,被试不需要任何操作,只需假设自己身临其境,体验其中的感受。最后又是一组彩色数字辨认任务,此反应时称为体验后反应时(RT3)。
    实验2:采用以往研究范式,先呈现8张样本幻灯片,让被试适应4种环境,然后向被试依次呈现反思目标指导语以及幻灯片评定指导语。之后随机呈现图片,被试进行打分。40张图片分为2组,评定完第1组图片有3 min的休息时间。图片呈现顺序有2点要求:(1)保证每组图片在四类环境上的数量是相等的,以排除顺序效应;(2)保证连续2张图片不属于同一类环境,以消除练习效应和习惯效应。另外,每组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空白图片,以消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干扰。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实验1,以环境类型及反应时测试时间点为自变量,彩色数字辨认任务的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实验2,以环境类型为自变量,环境给予的反思机会评定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1
    剔除3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值后,为了检验压力引入成功与否,以及4种环境类型的复愈效果,研究进行了4(环境类型)×3(时间点)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环境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时间点为被试内变量。时间点分别是基线反应时(RT1)、疲劳反应时(RT2)、体验后反应时(RT3)的测试时间点。结果表明,环境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0.20,P<0.001),时间点的主效应显著(F=19.45,P<0.001),环境类型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显著(F=8.27,P<0.001)。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表明,4种环境类型的基线反应时(RT1)差异不显著(F=1.35,P=0.387),4种环境类型的疲劳反应时(RT2)差异也不显著(F=1.30,P=0.235)。4种环境类型的体验后反应时(RT3)差异显著(F=14.24,P<0.001),其中城市环境组的RT3显著长于另外3组(P<0.001),见图1。
   
    图1 四种环境类型组的体验后反应时(RT3)均值比较
    以时间点为被试内变量,分别对4种环境类型组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自然环境组的基线反应时(RT1)、疲劳反应时(RT2)、体验后反应时(RT3)差异显著(F=5.75,P=0.007),进一步事后检验表明,RT2长于RT1和RT3;运动娱乐环境组的3种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9,P=0.002),RT2长于RT1和RT3;城市夜景环境组的3种反应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6,P<0.001),RT2长于RT1和RT3,RT1长于RT3(表1)。
   
    2.2 实验2
    被试对四类环境在反思上的复愈性效果评分分别为:自然环境(4.6±0.6),运动娱乐环境(1.8±0.8),城市夜景环境(4.1±0.6),城市环境(1.2±0.8)。
    被试对4类环境反思效果进行评定,对评定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4种环境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777.96,P<0.17)。事后检验表明,自然环境得分(4.6±0.6)高于运动娱乐环境(1.8±0.8)和城市环境得分(1.2±0.8)(P<0.001);城市夜景环境得分(4.1±0.6)高于运动娱乐环境和城市环境得分(P<0.001)。
    3 讨论
    实验1表明,被试在体验了自然、运动娱乐和城市夜景的环境后,压力明显降低,有意注意得到恢复;而城市环境组并没有表现出这种现象,表明日常的城市环境并不能使人产生放松的体验。对RT3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城市夜景和运动娱乐环境组的体验后反应时显著低于城市组,体现了这3种环境的复愈效果。这支持了早期ART研究所得的结果,即相比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更具有优越的恢复能力[8-9]。且城市夜景环境组在RT3得分上显著高于RT1,甚至比自然环境组的RT3略高,这与Terzano[9]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复愈性环境的4个必要特征(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及兼容性)上分析出现实验一中注意恢复顺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安静惬意的自然场所都是有足够距离感的环境;有足够内容和结构使得它占据个体思维的很长一段时间从而让有意注意得到休息;它包含许多“软吸引”元素,如动物、植物和水,促使无意注意充分发挥作用;它还提供了与各式各样的与人相匹配的活动,如打猎、远足、观光,冥想,因此它们应该是最理想的促进注意恢复的复愈性环境。其次,运动娱乐和城市夜景都是“硬吸引”环境,人们处于这类环境中更多地运用无意注意,使大脑休息,从而使有意注意得到恢复。但它们在复愈性环境的必要特征上具有局限性和特异性。比如吸引力这一特质,篮球运动对体育爱好者来说吸引力很高,而对于非体育爱好者来说,篮球运动的吸引力较低。再比如匹配性,夜生活与娱乐工作者是匹配的,但对于学生则匹配性不高。最后,城市环境中的众多元素需要动用人们的有意注意,许多城市环境严重缺乏一个或多个复愈性环境的特质,这种特点将阻碍人们有意注意的恢复。
    实验2表明,在反思方面,自然环境和城市夜景优于运动娱乐环境以及城市环境,这是由于反思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环境吸引力的类型。首先,自然环境是软吸引环境,对这种吸引力的注意只需要消耗小部分大脑资源,使人们有余力去反思。城市夜景在反思这一功效上同样非常优秀。通常,它可以提供静谧祥和的环境,处于其中人们可以得到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适合理清头绪思考问题。但是,城市夜景环境的分数不及自然环境。可能由于城市夜景也可以给人以丰富夜生活的感觉,不适合反思。其次,运动娱乐环境是很强的硬吸引环境,关注此类环境中的要素,仍然需要耗费较高的心理资源,这一特点使得其只能使大脑恢复部分注意力,并不能给予人们反思的机会。城市环境在反思功效上的得分是最低的,因为这种环境中的信息需要持

     

续消耗有意注意,减少反思的可能性。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环境图片的取样。本研究采用欣赏图片的方法,可以节省经费与时间,而且排除了实地环境实验中无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用静态的环境图片代替真实环境可以收集到有效地数据[10-11]。但选取环境图片进行实验,仍然需要做到对图片进行评定、筛选,选取典型性图片,确保其外部效度。例如,在自然环境中,本文没有选取沙漠图片。因为沙漠可能给予人死亡的感觉会影响所得结果的代表性。另外,虽然理论[12]认为自然环境、运动娱乐环境、城市环境分别对应软吸引、硬吸引和低吸引,但是每一对应关系中都有例外情况。比如飞流直下的瀑布,如果考虑其心理体验上的危险性,那么它可能将不属于“软吸引”的范畴。城市环境也并非都是令人厌烦的,Kaplan[13]验证了博物馆对于经常去参观的游客是复愈性环境;而寺庙对于朝拜者或大学生都是复愈性环境[14-15]。第二,实验操作的生态效度。实验二用指导语促进被试想象的操作非常方便,不受时空限制。Leff和他同事的研究证明[16],由指导语引起的认知反应,其生态效度要好于设置实验情境的操作。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创设真实情境条件,引发被试的真实状态,并将两种状态下所得结论进行对比。可见,对于复愈性环境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开发。未来研究者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种环境去思考这些可能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测验信度估计:从α系数到内部一致性信度

  • 下一篇文章:与领导关系好就能获得职业成功吗?一项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愈性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愈性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不同环境下有意注意恢复及反思的复...
  • ››不同环境对HP感染率的影响 课题开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