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论自然法、法实证主义与极权统治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9:17 点击数:[] ![]() |
|||||
礼后,德国法学重新找回了自身的“尊严”和“名誉”。 看来不管于“学理/实务”抑或是“专家/法官”,控诉法实证主义在战后德国已完全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需要。而拉德布鲁赫对法实证主义的指责,在学术显微镜的照视下或许只是一些牵强附会、蛮横无理的高帽,但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映衬下,却折射出了高超的“政治艺术”,而对于德国法律界来说,可能谁也证明不了这到底是祸是福,甚至是“对”是“错”。于是法实证主义就这样被推上了德国法律界的道德法庭,更确切地说,成为了法律人向正义科学赎罪的道德祭品。正是自那时起,法实证主义沦落为“贱民一个”,[39]成了一个令人轻蔑的名词、知识战场上人们用来攻击异己的炮弹,甚至代表了一种罪恶。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虽然说“黑夜过去是黎明”,但当法实证主义从纳粹体制中挣扎出来时,却发现自己仍生活在世人阴冷的目光里。 注释: [1] e.g. Freiherr von der Heydte, “Natural Law Tendencies in Contemporary German Jurisprudence”, 1956, 1 Nat. L. Forum 115, at 116-120. Cited from Julius Stone, Human Law and Human Jus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1965, p193. 不过笔者以为本体论意义上的(ontological)自然法是否存在及有否价值,是一个立场选择问题。但自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颁布以来,方法论意义上的(methodological)自然法,或者说自然法作为一种法学/律方法,是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但为了进入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域,文章所及的自然法皆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指涉的。 [2] 战后德国自然法复兴运动分三条路向:罗马教会学者的新托马斯主义,马克斯·舍勒及尼克莱·哈特曼的实体价值哲学,以及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理论(拉德布鲁赫公式)。其中又以拉德布鲁赫的理论最具传统自然法理论的特色,对法律界的影响也最大。See James E. Herget, Contemporary German Leg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1996, p1. [3] Gustav Radbruch, “Gesetzliches Unrecht und übergesetzliches Recht”, cited from James E. Herget, Contemporary German Leg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 1996, p4. 译文依据通行的英译,该文的德文中译全本见[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第161 -177页。 [4] See Dennis Lloyd, The Idea of Law, Penguin Books Ltd.(New York), 1981, p112. 类似的批评参见, Hart,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1975-58), 71 Harvard Law Review, P618. [5] 在中文世界里,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是:“法治”可分英美版的“法治(Rule of Law)”,和德国版的“法治国(Rechtsstaat)”,前者以自然法为基础,后者起源于法实证主义,并进而认为自然法和自由、正义、革命相连,同时认为法实证主义难脱于专制,尤其是难脱于希特勒第三帝国种种恶行的干系。前一个观点诚如郑永流先生所分析的那样,是对自然法的美化或盲目崇拜。而后一观点:法实证主义与极权统治相勾连,则是拉德布鲁赫式观点的重复,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参阅:刘军宁:“从法治国到法治”,载氏编《公共论丛》第3辑,三联书店(北京),1997年版。郑永流:“自然法:一个绝代佳人?”,载氏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对“自然法是一种革命学说”的批判,另见:[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李日章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4年版,第95页以下。 [6] Cf. Donald R. Kelly, The Human Measure: Social Thought in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1990, Chapter 1. & 2., p1-14, 24-8. [7] Kent Greenawalt, “Too Thin and Too Ric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Legal Positivism”, ed in The Autonomy of Law: essays on legal positivism, by Robert P. George,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6, p2. [8] 据迪亚斯(Dias)的概括,哈特提出了五条代表法实证主义的命题:(1)法律是命令;(2)法律概念的分析是有价值的研究,它有别于社会学和历史的探究,也有别于对法律的评估;(3)法律决定可以通过逻辑方法从既有的规则中获得,无须求助于社会目标、政策或道德;(4)道德判断无法依据理性的论证、展示或证明得以证成;(5)对既定的实证法及理想的法律,应分开处理。See R. W. M. Dias, Jurisprudence, 4th edition, Butterworth & Co. Ltd.(London),1976, p451. 哈特的原文,See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1975-58), 71 Harvard Law Review, p601.通观法实证主义阵营的理论系谱,可见价值相对主义、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命题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部分法实证主义者的功利主义哲学同样是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认为可通过各种价值的加减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找一种绝对的价值)。 [9] Hans Kelsen, “The Natural-Law Doctrine before the Tribunal of Science”, ed in What Is Justice: justice, law, and politics in the mirr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57, p140-1. [10] Hans Kelsen,, “What is Justice”, ed in What Is Justice: justice, law, and politics in the mirr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57, p1. [11] [奥]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第12页。 [12] [奥] 凯尔森:“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载《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第449页。 [13] Hans Kelsen,, Pure Theory of Law, trans by Max Knigh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67, p1. [14] 在功能上,凯尔森的“基本规范”类似于哈特的“承认规则”:既是检测规则有效性的依据,也是理论建构的工具。但凯尔森的“基本规范”是一种基本假设,其性质与来源“不可追问”;处在体系顶端的基础规范之效力,也不能援引其他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来认定,这种努力的无效性,如斯通(Julius Stone)所言,是妄想抓住某人的鞋带把他拎起来。因此一些学者批评“纯粹法学”并不“纯粹”,也过于“神秘”。See R. W. M. Dias, Jurisprudence, 4th edition, Butterworth & Co. Ltd.(London),1976, p497, 495. [15] 颜厥安先生认为由此一来,关于法律的效力是什么的本质追问,改成了问:我们可以透过那些标准来辨别出一个规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本体论的问题转变成了认识论的问题。这是法学史上一个关键的转变,也是凯尔森理论的精华所在。参见氏著:《法与实践理性》,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版,第 286页。 [16] See Frederick Schauer, “Positivism as Pariah”, ed in The Autonomy of Law: essays on legal positivism, by Robert P. George,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6, p33. [17] 第三点也是哈特列出的实证主义的第三个命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