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法典法、判例法与中国的法典化道路(下)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21:41 点击数:[] ![]() |
|||||
[45] 见[美]霍姆斯:《普通法》,波士顿1963年版,第1、2页。转引自信春鹰:《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 [46] 参见信春鹰,前引文。 [47] R. Pound. What is the Common Law, in:The Future of the Common Law, 1937, 3. pp. 18f.转引自高鸿钧:《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一个比较观察》,《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48] 参见高鸿钧:前引文。 [49] 同48. [50] 同⑤,第29页。 [51] 参见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52] 见沈宗灵,上揭书,第148页。 [53] 参见[美]格伦顿等:《比较法律传统》,米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54] 参见郭华成:《法律解释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6页。 [55] 同51,第149、150页。 [56] 同⑨,第112页。 [57] 同⑨,第113页。 [58] 参见龚祥瑞,罗豪才、吴撷英:《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59] 同⑧,第228页。 [60] 同⑧,第229页。 [61] 同⑧,第466页。 [62] 同⑧,第466页。 [63] 同⑧,第467、468页。 [64] 参见早川武夫等:《外国法》,张光博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151页。 [65] 见E·阿伦·法恩慈沃思:《美国法律制度概论》,马清文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66] 参见[英]R·J·沃克:《英国法渊源》,夏勇、夏道虎译,西南政法学院1984年印行,第157、158页。 [67] 同51,第149、150页。 [68] 同⑧,第465页。 [69] 参见高柳贤三:《英美法源理论》、杨磊、黎晓译,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印行,第55、56页。 [70] 同,第156-163页。 [71] 同,第18-20页。另参见贺卫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以宋代判决为基本依据兼与英国比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72] 转引自严存生:《法之合理性问题》,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4期。 [73] 参见严存生,前引文,另参见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222页。 [74] 见[英]尼尔·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 [75] 同74,第243页。 [76] 同74,第254页。 [77] 参见公丕祥:《论法制现代化的标准》,载《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3期。 [78] 参见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5页。 [79] 参见刘作翔:《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 [80] 参见葛洪义、卢鹏:《论法律的发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3期。 [81] 见沈宗灵:《当代中国的判例-一个比较法研究》,载沈宗灵、王晨光编:《比较法学的新动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2] 见米也天:《澳门法制与大陆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83] 同82、第114、115页。 [84] 耶林:《法律、实行目的的手段》之序言,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85] 同⑨,第12页。 [86] 同25,第366页。 [87] 见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2页。 [88] 参见徐国栋:《论现代民法典的结构-功能模式》,《法学研究》1992年第1期。 [89] 转引自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90] 同⑨,第2页。 [91] 参见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92] 参见孙笑侠,前引书,第32页。 [93] 同⑤,第155、156页。 [94] 参见郭明瑞:《罗马法与中国的民事立法》,载杨振山、[意]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答本刊记者问》,载《中国法律》,1994年12月创刊号。 [96] 同①。 [97] 参见郭道晖:《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原则与方略》,《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98] 同① 董茂云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