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其他
   论《论语 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      ★★★ 【字体: 】  
论《论语 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9:00:5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论语》强调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即合于仁德为善,表现平和中庸为美;道和乐具有本质的联系,存在的前提是“仁”;乐的地位从低于道,到趋于平等,乃至最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制乐作乐更成为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政治使命;关注历史甚于现实的音乐思想到了墨子、荀子时期才有了较大的转变;始于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是僵化和封闭的,而是基于历史并关注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着的,这也正是后代王朝能把它纳入到统治思想主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乐;善;美;儒家音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 2010) 01-0157-0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是孔子与学生之间一次颇有意味的对话,文学性与思想性具在。就文学性而言,“莞尔而笑”勾勒出孔子可爱的一面,“前言戏之耳”体现出孔子的大度,而“割鸡焉用牛刀”用语形象贴切,更成为了后世一个固定的词汇。但是《论语>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此篇是唯一的一次孔子与学生发生分歧并最终被学生说服的,所以它必然与儒家思想密切有关,然而历来学者们偏重于它教育思想的探讨。其实,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它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的音乐思想,在儒家思想史特别是音乐思想史上意义极大。

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作用,强调音乐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强调音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反对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

从此篇对话的内容来看,子游不但吸收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还把它们积极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治理武城时让百姓普遍习奏音乐。但是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却不以为然,认为是“割鸡焉用牛刀”。对于“割鸡焉用牛刀”,汉人孔安国注日:“言治小何须用大道”,即孔子认为“乐”是用于治国的大道,治一个小城没有必要用它。针对孔子善意的嘲笑,子游进行了反驳,并且反驳的理由乃是孔子平时的教导,“君子学道则受人,小入学道则易使也”。对于子游所言的“道”,汉人孔安国注日:“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可见此时子游将孔子平昔所言的“道”理解成了“礼乐”。但是从《论语》来看,孔子所言之道仅有两层含义,一是支配宇宙运行的唯一至高的规律,如“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等。二是这种规律的具体表现,诸如天道、父之道、君子之道及善人之道等。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将“道”与“礼乐”直接联系起来。然而从孔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来看,他最终是认可子游,收回了先前的评价。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既然子游最终说服了孔子,那么他必然没有违背孔子的思想,那么他将孔子思想中的“道”与“礼乐”建立起联系的根据何在?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孔子思想中的“乐”这个概念入手。

孔子所言之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即快乐,其与“忧”相对,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孔子认为物质与音乐不是产生快乐的决定性要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二是指称音乐。但在《论语》中,被孔子称为“乐”的音乐之乐并不是一般音乐的泛称,而是具有特指性,是与“郑声”相对的雅乐,“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要指周代留存下来的雅乐,“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而且还不包括《风》,“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既然子游所言的“道”是与“礼”并称的“乐”,那么指的应当是后一层含义。

从《论语》来看,孔子在道与乐之间建立起联系的乃是精神状态之乐,“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而不是音乐之乐。尽管如此,孔子在述及两者时,却都将之与另一个范畴“仁”建立了联系,孔子认为仁是道存在的前提,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等。同时,孔子又认为仁也是乐产生的前提,当然这种乐既包括精神之乐也包括音乐之乐,“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道与乐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前提——“仁”,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存在联系的,只是孔子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没有被明确化、清晰化。子游不但吸收孔子的思想,而且还对他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子游将“乐”与“道”之间的关系变得明朗起来,他在具体的治政实践中让百姓普通习乐,以这样的方式去让百姓掌握道,最终达到治理好城邦及国家的目的。在思维方式上,子游亦是对孔子的继承,如孔子谈及“仁”‘的实现时,提出“克已复礼为仁”、“为人由已”等,即通·过改变个体做起,进而改变整个国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子游的思想并没有超出孔子的范围。

   

但是子游的理解又并不与孔子本人完全一致,如对于音乐之乐的理解上,孔子所称的音乐之乐乃是有范围限定的,特指周代的雅乐,而且还不包括《风》在内,但在子游所论及的“道”即“礼乐”中的乐,却把当时武城老百姓所习奏之乐包含在内,而后者显然是一个普泛的音乐概念,因为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是“礼崩乐坏”,周代所制之乐不但散落各地,而且也不为时人所重视,被演奏的机会极少,武城百姓所习奏之乐不完全是先王之乐,当时社会新生之乐包括在内,子游较之孔子无疑将音乐之乐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扩充了。

可见,子游对孔子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而孔子对两者都采取了认可的态度,这反映出儒家思想从孔子时代起便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且如果将此事放入到儒家音乐史中去考察,其意义更大。虽然孔子本人精通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

  • 下一篇文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者的新技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论语 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论语 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注重护生入科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 ››关于搞好实习工作提高实习质量的探...
  • ››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改...
  • ››消费心理学情景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微
  •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 ››90后城市青少年生活方式细分研究
  • ››教育腐败的伦理规治
  • ››教育公平:符号、工业化、“拟真”...
  •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者的新技术
  • ››论《论语 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