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教育其他 |
|
|||||
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9:00:45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师生互动风格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人际行为特点和态度特点。教师成人依恋的焦虑和回避维度分别对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性”和“亲和性”维度有显著影响,师生关系预期的“自我”维度和“学生”维度也分别对师生互动风格的两个维度发生直接影响。同时,师生关系预期的“自我”和“学生”维度,在教师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对其师生互动风格两个维度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教师成人依恋、师生关系预期对师生互动风格影响的路径模型。 [关键词]教师;成人依恋;师生关系预期;师生互动风格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0)01—0116—05 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从班级水平还是个体水平来看,教师之师生互动风格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面而深刻的。但是就师生互动风格本身受什么影响却少有研究。迄今为止,有关师生互动风格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考察与教师有关的人l5统计变量对其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如性别、年龄、教龄、科目、学校类别、城市归属等。结果发现,每种个人变量与师生互动风格的关系都比较弱。鉴于此,本文致力于从心理变量中寻找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因素,着重考察教师成人依恋、师生关系预期两个变量对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理论和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提出了有关教师成人依恋、师生关系预期和师生互动风格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师之师生互动风格 在关于教师与学生人际互动的关系研究中,为了表达“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一思想,使用了一些不同的表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行为”如“interpersonal teacher behavior”、“teacher —nieation behavior”;一类侧重“类型”,如“teacher communication style”、“teache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tyle”,这实际上都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人际互动行为的归纳和分类。因此,江光荣教授将其表述为“教师之师生互动风格”,并定义为“教师在跟学生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人际行为特点和态度特点”…27。 由于各个研究者的理论构思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师生互动风格模式,主要有三种:Leary—Wubbls二维模式f2]13也、Social eoInlnunication-Teacher communication三维模式 、Hsia0—ching she的五维模式。其中得到国内外公认且应用最广泛的是Leafy—Wubbls二维模式:分别以“支配一顷从”(影响性)和“友善一敌对”(亲和性)这两个维度为纵、横轴,将师生互动风格分为8类:领导的、帮助/友善的、理解的、学生负责自由的、缺乏主见的、不满的、训诫的、严格的{2J-70Wubbels根据这一模式专门设计了量表《师生互动风格问卷》(The 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简称QTl。 2.教师之师生关系预期 “师生关系预期”是根据Baldwin的关系图式理论 和Hohnes的人际预期理论161提出的一个心理变量。具体涵义为: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如教学活动,形成的有关师生互动关系的图式。它构成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对自己和学生行为反应的预期,并能直接导致教师按照自己预期的师生关系脚本去行动。 按照关系图式理论,“师生关系预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个人模式;(2)学生模式;(3)师生关系脚本。按照人际预期理论,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与学生交往相互依存的环境,主要是教学环境;(2)教师对学生行为反应的预期;(3)教师对自己行为的预期。这两种提法中有两个共同的要素:一是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中自我的感知,即“我与学生交往时我是什么样子”;二是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中学生的感知,即“学生与我交往时学生是什么样子”。这两个方面的感知都具有对互动关系中双方个体行为预期的社会认知性质。因此,将“自我预期”和“学生预期”两个要素做为“师生关系预期”变量的标识变量,简称为“自我”和“学生”。 3.教师之成人依恋 在早期,依恋理论仅限于母婴依恋的研究领域。自1980年以来,研究者开始用依恋的基本原理探讨成人亲密关系的问题。Berman和Speflin9对成人依恋下的定义是:成人依恋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倾向,即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满足其生理心理安全感需要的特定对象,努力地维持和寻求与他们的接近,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的㈩。 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内部工作模式,它指个体形成的关于自我、重要他人以及自我和重要他人关系的心理表征内容。简单地讲,内部工作模式主要包括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个体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的反应来评估自己被接纳的程度以及依恋对象的交往特征,由此形成了个体关于自我的工作模式和关于他人的工作模式[9]。内部工作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过当生活发生重大改变时,它也会随之被更新置换或变得更为详尽[101。 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R0)及其扩展版RSQ、亲密关系体验(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ECR)及其修订版ECR—R,这些现在常用的成人依恋量表经过因素分析后都得到相似的两个维度,只不过Bartholomew将其命名为自我和他人维度,而Brennan等人将其命名为焦虑和回避维度,这正好与内部工作模式的两个维度相吻合11]。 二、教师成人依恋、关系预期与师生互动风格两两之间的关系 1.教师成人依恶对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并根据该表征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判断和预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就会被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fl´1娴5。那就是说依恋内部工作模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个体在所处的情景中面临压力。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情境中面临很大的压力,如处理与学生之间冲突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理解所授内容的压力、维持尊严的压力、如何安排管理学生的压力、如何组织教学的压力等等。因此,在师生互动情境中是容易激活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
Dale Griffin和Kim Bartholomew在探索成人依恋测量的潜在维度的三个研究中发现,“自我”(焦虑)和“他人”(回避)两个维度可以做为组织成人依恋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这与Bowlbv提出的婴儿在与依恋对象的交往中发展的内部工作模型刚好吻合∞]。自我接纳、自尊和主观压抑感可以作为辨别自我维度的标识变量,人际热情(interpersonal warmth)和社会性(soeiability)可以作为辨别他人维度的标识变量。其中人际热情的测量是通过人际问卷量表(IIP)的热情维度的平均分获得的。IIP(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的8个分量表在坐标上排列形成了一个人际圈,这个人际圈包括两个维度:“支配一顺从”、“热情一冷淡”。 用于测量师生互动风格的《师生互动风格问卷))QTl也包括两个维度——“支配—顺从”(影响性)、“友好一敌对”(亲和性)。虽然没有实证研究证明,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QTl和IIP的两个维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既然ⅡP的“热情一冷淡”与成人依恋的他人维度有很大的相关,那么可以预期QTl的“亲和性”也与之有较高的相关。 Levy,Creton和Wubbels研究发现师生互动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