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核的“官化”,导致了对近年来风行的考核评估的议论,许多人认为评估流于形式,是不重实质的“劳民伤财”。尤其是评估结果,更出乎人们的意料,凡被评估单位至少是良好,几乎都是优秀。我国的教育状态果真已达到近优的水平吗?另外,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各种教育和科研评估体系发生了“异化”。这些引进的西方体系,在西方本土,只是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和促进研究的工具,但在我国,它们却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衡量一切的有效武器。这种生搬硬套西方评估体系而又将其权威化、垄断化和封闭化的官场方法,形成了西方思维霸权。这种思维霸权在西方本土没有建立,但在中国却很容易建立起来了。 教育“官化”还体现在学校中。不仅我国的大学有副部级,正、副厅级,甚至中学也有正、副处级,正、副科级,大学甚至中学校级领导,其身份主要是官员,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官员身份,而非教育专家。大学除校政领导外,主要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个群体构成。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是学校活动的主要载体,而管理应只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不应该主次颠倒,将管理群体凌驾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上。当前有部分学校管理队伍纯粹“官化”,正、副处级,正、副科级,主任科员,还有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之类。大学应重视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术的声望和社会的尊重。一个大学的名望,主要靠水平高的教师群体,理论上有原始创新,应用上有面向经济建设且意义重大,具有开拓局面的成果,由理论的原始创新及开拓性的应用研究,推出在国内甚至国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从而形成以学者、专家领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以这些团队为核心培育起高质量的人才群体,通过他们在经济建设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真正将学校的声望扩散开来,而管理队伍应放在组织、管理这一过程的实践上。学校内部管理系统的“官化”,已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会导致教师质量下降且不稳定,是应该着力解决、事关学校全局的大问题。以上教育“官化”的倾向无疑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兴起了科教兴国的热潮。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本文所论述的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确实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既妨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