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育论文教育其他
   以教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      ★★★ 【字体: 】  
以教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7-03 19:00:3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高校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进行更为科学的课程建设,目的就是培养出更为优秀,更能适应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环境的人才。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自虐,因为心理因素退学,甚至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也许只是一些现象,但是却为我们这场高校教育改革敲响了警钟,教育工作者开始再次审视“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古人云:“要成才先成人”,古人很早都已经知道“成人”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这不仅让我们对当前进行的高教课程建设改革进行反思,不是反思是否增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而是反思如何使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深入,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问题。要在思想层面上真切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给出心理健看的定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最后给出高校如何更好和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树榜样的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分析
  
  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大学生群体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或心理失调,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比如:会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甚至许多毕业生走到工作岗位上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就是没有耐心和韧性的表现;更有甚者遇到一点点委屈的事情轻者哭鼻子、掉眼泪,重者转牛角尖向不开,这些都是因为有心理问题,不能很好释放压力,不会自我调节的标志。
  有些人会说压力大,可再大大得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吗?有的人说生活苦,再苦苦得过旧社会的阿Q吗?阿Q只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来自鲁迅笔下,更中要的是他的那种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为大众津津乐道。我们不鼓励学生们都学阿Q,但是如何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的。刚刚过世的我国生物物理学院士,享年107岁的贝时璋老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简单的几个字却满含贝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是一种健康心理的全面体现。
  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曾表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树榜样的心理将康教育模式
  
  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试,自我减压,积极面对困难是所有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和心理危机,需要获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地的支持或帮助才能解决这些危机。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并力所能及地为别人提供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评价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消极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寻求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养成与心理和谐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各高校的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研究生的导师制,让每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教书的同时扮演“重要他人”、“心理指导者”、“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自我实现者”等专业角色,成为现代“心理人”。真正实现以教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与养成教育

  • 下一篇文章:“职技高师”数学参考书资源建设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以教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以教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注重护生入科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 ››关于搞好实习工作提高实习质量的探...
  • ››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改...
  • ››消费心理学情景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 ››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探微
  •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 ››90后城市青少年生活方式细分研究
  • ››教育腐败的伦理规治
  • ››教育公平:符号、工业化、“拟真”...
  •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者的新技术
  • ››以教学为手段,以育人为目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