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有了自己内在的认识后,利用课件对学生的感悟进行了验证,对学生的探究延伸和文本内容的二次创造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文本融合提供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平台中表现非常活跃,他们的情感与文本内容在研读、观摩、探究的情感场中有了充分的碰撞,各个同学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都有收获有发现,在群体互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课堂生成的新资源,实现了课堂容量的最大化,让这节课达到了真实、充实、平实,有生成的基本目标。 反思:(1)课件的使用还不是很好。为了体现课文中所描写美丽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和众鸟活动的奇妙景象,我在课件的使用上单纯地考虑了课件的直观演示作用,对“树大”和“鸟多”做了较突出的处理,单个对象显得臃肿而又凌乱,缺乏美感。从整体考虑,利用课件为学生感悟创设的语言情景还缺乏意境美,影响学生感悟和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魅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缺失。(2)教师在主导过程中有些“越位”。部分问题的设计过于直白,在有些环节中组织引导的导向性太明显,使得个别学生在探究感悟的过程中易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对比:一篇课文经过两次的授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上好一节语文课,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要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以读为本,充分发掘文本资源的情感内涵,让语文不偏离人文性;(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主导语文课堂,应该发挥辅助和促进作用;(3)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合理的发挥在课堂环节的处理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能“越位”把主导用成主管,无形中把自己变成“权威”或“课霸”。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