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在民族独立运动、人力资本理论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催生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本研究运用N-Vivo8.0对UNESCO的“教育规划”政策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发现“教育规划”一方面不断提升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但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这种现实主义的特质使得“教育规划”在面临后来时代发展的挑战时,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逐步内化成了UNESCO及各国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思想根基。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教育理念
谈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ce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人们耳熟能详的通常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事实上,在UNESCO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人们所忽略,这就是产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规划”思想。当教育的理想遭遇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时,“教育规划”的理念孕育而生。今天,世界各国面临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重拾并深度理解UNESCO“教育规划”的思想,为各国切实推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的基本理念
UNESCO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教育活动,致力于保障人们的受教育权。但“二战”后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成为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58年,UNESCO和美洲国家间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简称OAS)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美洲教育全面规划研讨会,并通过了《教育全面规划的哲学和范围》建议书。该建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UNESCO关于“教育规划”的概念。
UNESCO认为“教育全面规划”是一个持续、系统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公众、私人企业和国家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涉及教育、管理、经济、财政等各个领域的原则和技术。“教育规划”的目的是确保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目标明确且阶段清晰的教育,以发展每一个人自身的潜能,并促进国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1]因此,UNESCO强调“教育规划”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1)科学性,科学研究是“教育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教育、文化、人口、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2)民主性,即专家在国家的授权下承担技术责任,同时允许公众对“教育规划”的目的界定、选择和建议措施,发表批判性或建设性的意见;(3)可行性,“教育规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可获取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结合各国的发展实际,认清影响规划实施最重要的因素,以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4)国家性,“教育规划”不仅仅是某些个体、某些群体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且是一个国家应付诸努力,并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事情。[2]
1962年7月,UNESCO和国际教育局联合召开的第25届国际公共教育大会通过了《关于“教育规划”的建议书》,更加深入、细致地阐述了UNESCO有关“教育规划”的基本思想。《建议书》指出“其他领域业已证明有用的规划技术,如适当加以修改,将有助于解决日益复杂的教育问题……教育必须保持它自身的特点,如陶冶人格和实现德、智、体诸能力的和谐发展”。[3]关于如何制定“教育规划”,《建议书》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应做好“教育规划”的准备工作,借助于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中心等资源,分析教育需求,调查现有的人力和物力,确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行为步骤和变革措施。其次,在制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育的因素,还应考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要运用比较教育研究确定一国相对于别国的位置,并通过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教育预测,但前提是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可比较。第四,“教育规划”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立起教育需求的优先发展顺序。最后,“教育规划”需要一大批专业人员的支持,包括教育规划技术、社会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的专家,共同组成一个精良的“教育规划”小组。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的话语场域分析
UNESCO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提出“教育规划”呢?这与当时的国际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一场影响深远的民族独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爆发,大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要求加入UNESCO,截止到1962年,共有26个新独立的国家加入UNESCO,占UNESCO会员国总数的近1/4,第三世界国家在UNESCO中的力量迅速加强。[4]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政治的独立并不等于经济和社会的独立与发展。这些国家要在经济上真正获得独立,就必须解决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5]与此同时,工业化国家在这一时期也遭遇了劳动力短缺的发展瓶颈,“到20世纪50年代初,现有的熟练人力资源已经被这些重建的经济体吸收殆尽,劳动力‘瓶颈’于是迫在眉睫,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6]工业化国家急需做出更为广泛、更具长远眼光的筹划和安排。而在工业化国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十月革命后,苏联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然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54年苏联政府加入UNESCO,同时也将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和信心带入了UNESCO。
而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搭起桥梁的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往被视为奢侈消费的教育,现在成为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且收益颇丰的投资,这似乎为世界各国解决本国的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966年,联合国“技术援助扩展计划”与“特别基金会”合并成立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简称UNDP),专门加大了对UNESCO教育活动的支持力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先投入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师培训项目,认为这是回报最直接、最快速的投资;其次投入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因为中等教育既能培训中等技术人员,同时也能培养基础教育阶段所需的教师,这两方面都是解决各种欠发达问题的关键。[7]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简称UNICEF)、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区域性的发展银行也加入了教育援助的队伍。
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后,“教育规划”也自然成了经济规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61年,UNESCO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首次召开区域教育部长会议,非洲各国负责经济规划工作的部长也应邀前来参加会议。UNESCO根据非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非洲未来20年的教育发展规划《非洲教育发展计划纲领》。[8]与此同时,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lanning,简称IIEP)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1963年,IIEP在巴黎正式成立,其使命就是通过培训各国教育规划人员,开展“教育规划”方面的研究,加强成员国规划与管理其教育系统的能力。[9]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话语陈述分析
当“教育规划”的理念落实到UNESCO的政策层面时,“教育规划”的目的、对象、原则、策略究竟是什么?笔者运用N-Vivo8.0对1960年至1976年的9份UNESCO大会决议关于“教育规划”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共得树状节点58个,所有节点被引用次数679次。具体而言,UNESCO大会决议中关于“教育规划”的政策话语陈述包括以下9个方面:
1.“教育规划”的目标
UNESCO大会决议所列举的“教育规划”目标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来源包含7项,被引用次数高达18次,覆盖率平均值为2.41%,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个体全面平衡的发展”和“效率”这两个节点。这表明UNESCO的话语陈述中,促进“社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