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教育规划”长期、主要的政策目标。
2.“教育规划”的分类
UNESCO大会决议列举了三类“教育规划”:“长期教育规划”、“短期教育规划”和“优先事项”。其中,“长期教育规划”被引用的次数最多为8次,覆盖率平均值也最高为1.09%;而“短期教育规划”和“优先事项”的被引用次数均仅为3次,覆盖率平均值分别为0.15%和0.46%。显然,“长期教育规划”是UNESCO特别予以重视的规划类型。
3.“教育规划”的指导思想
UNESCO大会决议共提出了“教育规划”指导思想的4个关键词:“合作”、“统一协调”、“创新革新”和“终身教育”。其中,“合作”被引用的次数最多,共36次,覆盖率平均值也最高为1.63%;其次为“统一协调”,被引用的次数为11次,但覆盖率平均值仅为0.61%;“创新革新”的被引用次数略低于“统一协调”,为9次,覆盖率平均值略高于“统一协调”,为0.72%;“终身教育”虽然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思潮,但在这一时期“教育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并未占据太多的分量,共被引用6次,覆盖率平均值为0.45%。
4.“教育规划”的对象
“教育规划”的对象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节点是“国家”,共被引用45次,覆盖率平均值也最高,为2.45%;其次为“弱势群体”,被引用次数为21次,覆盖率平均值为2.26%。由此可见,UNESCO的“教育规划”主要以“国家”为单位,关注“弱势群体”。
5.“教育规划”涉及的范围
“教育规划”涉及的范围中,“教育筹资和教育财政”被引用的次数最多,共55次;其次为“教育设施基建”,共被引用29次;再其次就是“教育体系规划与管理”,被引用25次;其他节点的被引用次数相对较低。但这些节点的覆盖率平均值与被引用次数之间并不成正比,如“教育机会均等”的被引用次数仅为15次,但覆盖率平均值却最高,为3.39%,而“教育筹资和教育财政”的覆盖率平均值反而为2.88%。同样,“解放殖民统治”的被引用次数仅为12次,但覆盖率却高达2.73%。这一方面与词语本身的构成有关,另一方面“教育机会均等”、“解放殖民统治”、“反教育歧视”和“人权”的来源较少,仅为3项,分别为1972年、1974年和1976年,这意味着指向“教育机会均等”且带有革命色彩的“教育规划”是70年代之后的产物,并非UNESCO“教育规划”的初衷和主流。 6.“教育规划”的影响因素
在UNESCO大会决议中提及的诸多“教育规划”影响因素中,“外部资源”被引用的次数最多,为8次,但覆盖率平均值较低,仅为0.50%;而“经济规划”的被引用次数虽低于“外部资源”,为6次,但覆盖率平均值却高达1.76%;“就业及人口”在以上两项指标上都表现欠佳。可见“经济规划”和“外部资源”是影响“教育规划”最为重要的因素。
7.“教育规划”的参与方
在“教育规划”的诸多参与方中,“会员国”被引用的次数最多,共64次,但由于词语构成的原因,其覆盖率平均值仅为2.10%;“IGO、NGO和各类银行”被引用的次数其次,为35次,但覆盖率平均值却高达4.96%;“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UNESCO下设的“区域教育规划中心”被引用的次数位居第三,均为20次,覆盖率平均值分别为3.26%和3.83%;此外,UNESCO下属的“IIEP”和“区域教育基建中心”被引用的次数也较为突出,分别为16次和14次,其对应的覆盖率平均值分别为1.80%和3.22%。
8.推广“教育规划”的主要途径
在UNESCO大会决议中提及的诸多“教育规划”的推广途径中,“调查研究”被引用的次数最多,共47次,覆盖率平均值为1.62%;其次为会员国提供的“人员培训”,被引用次数为35次,覆盖率平均值为1.42%;位居第三的是各级各类“会议”,共被引用30次,但覆盖率平均值为3.34%,这与会议名称纷繁复杂的词语构成相关;为会员国提供“咨询建议”和“发布信息数据、传播经验”被引用的次数也较为可观,分别为25次和18次,对应的覆盖率分别为1.26%和1.78%。
9.推广“教育规划”的主要活动
UNESCO开展的“教育规划”推广活动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制定教育战略和计划”,共9次,但其覆盖率平均值仅为0.89%;其次为“提高规划技术”,被引用7次,覆盖率为0.77%;“建立教育规划机制”虽然被引用的次数仅为5次,但覆盖率平均值高达1.66%。
由此可见,“教育规划”就是针对各个“国家”,尤其是这些国家中的“弱势群体”,依据“统一协调”和“合作”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外部资源”和“经济规划”的影响,充分调动“会员国”、“IGO、NGO和各类银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UNESCO下设的“IIEP”、“区域教育规划中心”和“区域教育基建中心”的资源,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召开“会议”,“发布信息数据、传播经验”,并为会员国提供“人员培训”和“咨询建议”等活动,帮助会员国在“教育体系规划与管理”、“教育筹资和教育财政”以及“教育设施基建”等领域,“提高规划技术”、“制订教育战略和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规划机制”,进而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规划”话语实践的现实主义特征
与前一时期的“基本教育”相比,UNESCO“教育规划”的话语陈述呈现出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家”地位的提升
首先,“教育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基本教育”中的“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教育规划”的对象首先指向“国家”;其所涉及的范围也基本是在“国家”层面而非“个人”层面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规划”不仅将UNESCO对教育领域的关注从“基本教育”中的“校外教育”转向了“校内教育”,更注重整个“教育体系”及其配套支撑的发展。由此可见,UNESCO的“教育规划”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体”转向了“国家”。第三,“教育规划”的参与方中明显地体现了由“国家”组成的各类机构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本教育”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个人英雄式“专家”在“教育规划”中也不得不转换身份,淹没在以“政府代表”身份出现的各类机构中。
2.“经济发展”的至高无上
现实主义另一大突出特色在平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教育规划”政策话语陈述中有4个节点直接采用了与“经济”相关的符号:一是“教育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在1976年之前,UNESCO大会决议的文本中仅仅提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直至1976年才将“文化”纳入其中。由此可见,“教育规划”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就在于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教育规划”涉及重要领域之一就是“教育筹资与教育财政”,这是此前在UNESCO的教育政策中从未出现的新兴领域。由此可见,经济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三是与“基本教育”相比,“教育规划”的参与方中“IGO、NGO和各类银行”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各类银行在“教育规划”概念的推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国际重建与发展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美洲发展银行”(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非洲发展银行”(th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和“亚洲发展银行”(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等。四是在制定“教育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两大因素“外部资源”和“经济规划”都或是间接或是直接地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长会议要邀请负责经济规划的政府官员出席,UNESCO与当时的联合国经济委员会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原因。
“教育规划”的理念在20世纪60年代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但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