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作为综述对象,对学前儿童习惯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研究呈现的总体特点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多样,研究主体呈学科背景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重心有所变化。已有研究的贡献包括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肯定了培养习惯特别是在童年早期培养习惯的重大意义,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习惯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方法,同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主要不足在于相对其他年龄对象而言,对学前儿童习惯的实证性和系统性研究不充分,尚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今后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学前儿童习惯特别是社会性习惯的研究。 关键词:学前儿童,习惯,综述
对学前教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学前教育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学前儿童的习惯虽然算不得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称不上当今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及矫正不良习惯的方法和策略,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事实也正是如此,多年来,国内广大研究工作者包括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儿童习惯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尝试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相关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也能为其他有志于开展儿童习惯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一、文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严格说来,对特定问题的研究综述应该覆盖涉及该问题的一切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就学前儿童习惯的研究综述而言,至少应该覆盖此领域的所有学术文章、专著、研究报告等。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笔者只选择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作为综述对象。这样的设计虽不完善,但也可看做一种取样,基本能够反映出已有研究的总体面貌。
通过前期的尝试性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关于儿童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因此,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笔者选择了“医药卫生”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两个子库作为文献检索源。为了扩大综述的范围,以“习惯”作为检索词进行了篇名检索,从1979年至今的众多文献中,共检索到6207篇论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有779篇。虽然并非所有论文都是关于“儿童”,更不一定是关于“学前儿童”,但由于他们都研究“习惯”,或多或少具有分析价值,因此均被纳入综述范围。
笔者首先阅读分析了这779篇论文的标题,然后选择其中一部分论文阅读其摘要,最后详细阅读了关于学前儿童的论文。此外,笔者还在非核心期刊范围内阅读了一些关于学前儿童习惯的论文。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如成都市红星幼儿园和深圳清远教育公司等也曾做过关于行为习惯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并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成果,因此笔者在进行学术检索时没有检索到。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这些研究的资料显示,其基本内容和方法等也不超过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成果的范围,因此在本综述中不再专门提及。
二、已有研究的总体特点
通过对这些学术论文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学前儿童习惯的研究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其总体特点。
(一)研究对象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从年龄分布来看,已有研究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所关注,但是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少年儿童”。就篇名而言,“幼儿”或“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居民”、“老年人”等词语都有出现,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儿童”或“少年儿童”。另一方面,从对象特质来看,已有研究对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如患有某类疾病的人群、留守儿童等具有时代背景和区域特色的人群等)都有关注,其中在医药卫生领域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更多,在教育领域对普通人群的关注更多。
(二)研究内容方面的特点。已有研究几乎涵盖了儿童习惯的方方面面,从文章标题来看,既有使用“良好习惯”[1]等词语进行普遍分析论述的研究,也有使用“卫生习惯”[2]、“睡眠习惯”[3]、“饮食习惯”[4]、“口腔习惯”[5]、“学习习惯”[6]等词语进行的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且大多与儿童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如分析饮食习惯与肥胖症的关系[7],以及口腔习惯与错颌畸形之间的关系[8]等。
(三)研究视角方面的特点。已有研究的视角大体可以分为六类:其一是现状描述,旨在描述某一类人群在某方面(或整体上)的行为习惯特点;其二是相关分析,旨在探寻某些习惯的影响因素,或者分析某些习惯与某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其三是方法研究,旨在分析培养某些良好习惯的模式和方法,或者探讨矫治和干预某些不良习惯的方法,前者大多出现在教育类研究中,后者则大多出现在医疗卫生类研究中;其四是跨文化比较,旨在对不同国别或不同文化区域中的儿童的习惯进行比较分析,既有中外之间的比较,如比较中日家长在培养儿童习惯方面的教育意识及行动[9],也有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比较,如对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汉族四个民族儿童的饮食习惯和贫血情况的比较[10];其五是名家教育思想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关于习惯培养方面的思想观点,以求获得启发,最为典型的是《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2年刊出的陈卫东的系列文章,涉及到卢梭、马卡连柯、福泽谕吉、杜威、陈鹤琴等12位中外教育家;其六是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如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分析行为习惯问题[11]等。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泛泛而谈,研究视角不甚明了。
(四)研究方法方面的特点。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总体而言,已有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调查法。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一般调查学前儿童的家长或教师,以问卷调查为主,配合对儿童的观察;其他年龄段的研究直接以研究对象为调查对象。在描述研究中,一般直接向研究对象实施调查;在相关研究中,一般先按照某类标准(医学研究中大多通过临床检测)把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组间加以比较分析。此外,实验法、个案法等也有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医药卫生类研究中,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用较多,研究成果中对研究方法的解释说明也比较充分,而在教育类研究中,则大量存在着研究方法不甚明了、带有强烈思辨色彩和经验总结味道的研究论文。
(五)研究主体方面的特点。从学科背景来看,关于学前儿童习惯的研究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和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人员,前者大多关注特殊人群,较多地进行相关研究,后者大多关注普通人群,较多地进行培养方法研究。在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人员内部,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研究带有强烈的经验总结和思辨色彩,大多关注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也不乏空泛议论的;其二是专业研究人员(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人员),这些人的研究较为关注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较多使用问卷调查、教育心理测量等规范化研究方法。
(六)已有研究的时间特点。对学前儿童习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关注的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且这些研究成果带有强烈的经验总结和思辨色彩。随后,“分享”、“感谢”、“爱”等具有道德判断意义的习惯以及“阅读”、“倾听”、“专注”、“自主学习”等与今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习惯逐步受到关注,且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逐步科学化。但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