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教育领域相关研究的思辨和经验总结色彩始终比较浓重,这与医学类相关研究对比鲜明。比较系统的研究项目分别出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20世纪末,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等主持研究了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幼儿健康教育与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研究”。21世纪初,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张梅玲等主持研究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除了这两个项目之外,鲜有其他大型的系统化的儿童习惯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笔者认为,已有研究的贡献不容置疑,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对本领域核心概念进行了分析。如“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12],“习惯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13]等。虽然在文本表述方面各不相同,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可习惯的几个核心特征:习惯是后天获得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通过外显的行为加以表现,但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基础,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一种行动倾向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等。
(二)肯定了培养习惯的重大意义。很多研究者认可良好的习惯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典型的表述如:“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14]更有很多医学类研究具体指出了某些习惯与儿童的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具体阐明了培养良好习惯的价值。如有研究指出,“口腔不良习惯在错颌畸形的病因学上占有重要的作用”[5],各种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指、咬物、口呼吸等“均可能对牙颌器官产生异常作用力,日久就会影响牙颌面的生长发育,成为错颌畸形的重要病因”[15]。此外,“儿童每日吃甜食次数与乳牙龋关系最大”,“睡前进食也是引起幼儿乳牙龋的重要原因”[16]。另有研究认为,便秘者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每日大便者,统计差异显著,“儿童时期不注意养成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就容易发展为便秘”[17]。还有研究证实,“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是小儿胃病的主要原因……矫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胃病的关键”[18]。
(三)分析了影响儿童习惯的因素。如前所述,研究者们认可儿童的习惯是后天逐步养成的,因此肯定家庭和教育机构在培养儿童习惯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如有研究认为,“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建设除家庭、社会的影响外,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19]另有研究指出,“目前存在行为习惯问题和障碍的儿童比例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大都与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家庭变故、生活紧张等有关。”[20]有研究发现,儿童行为习惯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母亲文化程度影响儿童的饮食习惯”[21],还有研究认为,“模仿的效果大于强化”[22]。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方面,家长的说教不如身体力行,采取措施提高父母(抚养人)自身的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四)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良好习惯和矫正不良习惯的模式和方法。基于对习惯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不良习惯成因的分析,很多研究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必须家园(校)合作,并且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具体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彼此关联却又略有不同的两类,即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就前者而言,有研究针对不良学习习惯提出了“评分奖励法”[23],针对不良舌习惯提出“器械矫治和手术治疗法”[24],针对卫生习惯培养提出了“反复传播知识+行为训练法”[25]、“正强化+厌恶疗法”[26],还有研究提出了暗示法等通用方法,认为“暗示教育在矫正少年儿童不良习惯中有明显的优越之处”[27]。就后者而言,通常强调成人的示范影响和持之以恒,研究者们提出的方法要么是宏观的实施原则,要么是极其具体的操作事例。总体而言,这些方法几乎都受到特定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要么可以归入行为主义旗下,要么带有认知主义的色彩,抑或是两者的综合。这些研究肯定了一点,即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知行并进,成人的示范至关重要。
(五)肯定了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抓住关键时期,犹当及早进行。如有研究者认为“人的良好习惯的形成不能贻误时机,必须从幼小抓起,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一项突出任务”[1]。另有研究者引用陶行知的话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28]。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可习惯的培养应该及早进行,虽然没有一个一致的时间判断,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学前和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六)探索了研究儿童习惯的诸多方法。如前所述,不同视角的研究往往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总的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综合使用问卷调查、观察、测量等多种方法,并且更多引入带有实验色彩的研究设计方式。这些研究方法都值得后续研究借鉴参考。
四、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已有研究虽然丰富,但还是存在不足。笔者认为,主要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第一,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习惯研究相比较,学前阶段习惯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还不够,很多研究带有强烈的经验总结分享色彩,谈不上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这与学前阶段在习惯养成中的重大地位不相符合。
第二,尚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学前儿童习惯的研究框架,表现为两点:一是对习惯的基础理论分析特别是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分析不足;二是对习惯的分类比较混乱,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第三,如果我们笼统地把习惯分为与个体相关的习惯和与他人相关的习惯(社会性习惯)的话,则相比而言对儿童社会性习惯的研究还不算丰富,学前阶段实证类综合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尤其比较缺乏。
教育活动始终带有追求真、善、美的意味,因之培养儿童习惯总是向着“好”的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难免带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此在讨论培养儿童习惯的问题上,始终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范围。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习惯问题,才能做好相关教育工作。因此,结合上述对已有研究不足之处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学前儿童习惯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理清习惯的分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重视综合性(涵盖习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习惯)、应用型(可以具体指导广大家长和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研究成果的产出。
参考文献:
[1] 杜春风.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 [J].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18-22.
[2] 房晓夏.集体儿童卫生知识与卫生习惯调查研究 [J]. 中国健康教育,1994,(10):31.
[3] 黄小娜等.0-5岁儿童睡眠习惯及睡眠障碍的现状研究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5-587.
[4] 王吉善等.607例厌食儿童发锌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J]. 中国妇幼保健,1988,3(1):21-23.
[5] 胡役兰,杨卿贵.426名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情况调查 [J]. 武警医学院学报,1997,(6):248-249.
[6] 曾天德,潘小煅,周艳希.学优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及其关系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4):296-300.
[7] 王若懿.肥胖儿童饮食习惯调查 [J]. 教育,2007,(10):30-31.
[8] 蒋 犁,刘根娣.喂养方法、口腔不良习惯与儿童乳牙错颌畸形--南京市678名乳牙错颌儿童调查报告 [J].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2,11(4):225-227.
[9] 南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