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归为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显然,德育在地理新课程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又名地理教学大纲)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的德育目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把其分为五个阶段做一探讨。 一、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新中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成为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 195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是:“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奠定了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的基础,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地理教育的‘兴旺时期’”。[1]但同时也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由于受政治背景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地理课程的德育目标也变成了纯粹的政治目标,所要达到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一时期由于“中学教育对全面发展的教育认识不足”,[2]致使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也较为单一。如,在“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的课程目标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尊重各大小民族,保卫本民族政治、经济独立的精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还应该在高级中学一年级外国经济地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等等。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课程仍然保留着战争过后的痕迹,保卫世界和平也是地理教育的德育目标之一。例如,这部大纲提出“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 二、初步发展阶段 1963—1985年,我国共颁布了三部地理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教学大纲是在197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这里着重介绍前两部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初步发展阶段”。 (一)1963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的德育目标规定:“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战胜自然、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 经历了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大跃进”)后,[3]1961年开始教育调整。在此背景下,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有如下特点。 1. 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部教学大纲中,改变了原来用纯粹“政治”目标替代德育目标的倾向,强调了“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正确的观点统率材料,把地理知识讲清楚。正确的观点要贯串在地理材料之中,而不是附加于地理材料之外。一般不要把地理课讲成政治课。”这次修订纠正了1958年教育改革所走的弯路,即本着“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地理课变成了“时事课”“劳动技术课”,同时也纠正了严重的“教条主义”等错误做法。 2. 突出“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www.qiqi8.com 778论文在线 地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受当时前苏联“修正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内部日趋明显的“路线斗争”背景影响,显出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部教学大纲中,删去了1956年大纲中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十分突出“人类中心论”的观点,突出强调人的智慧、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成果,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过分、不当地夸大,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定位为“可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很少甚至回避由于人类不合理地改造自然所产生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所以在地理课程中的德育目标就提出了“战胜自然”的要求,这与当时社会的“亩产万斤粮”的浮夸之风相关联。 (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德育目标规定:“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1978年的教学大纲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订的首部地理教学大纲,其德育目标体现了如下特点。 1. 纠正了“文革”时期地理教育德育目标混乱的现象 在1978年的教学大纲中提出:“讲述地理环境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选择教材、组织教材、阐述教材,不能陷入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世界地理教学应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精神,使学生对全球有个战略概念。”这里仍然强调了“不要脱离地理知识,把地理课讲成时事或生产技术课。”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这部教学大纲对纠正“文革”时期在地理教学中的混乱现象起了重大作用,这一次修订的德育目标继承了“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等目标,再一次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其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 体现出浓重的时代色彩 这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总体来说仍然比较笼统、概括,另外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也难免留下时代烙印,体现出较浓重的时代色彩。例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仍然没有摆脱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提出“从全国地理的角度,阐明利用、改造自然的一些问题,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征服自然的美好远景,以激励学生向自然开战的雄心壮志。” 三、发展阶段 1986—1991年,我国共颁布了三部地理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三者的德育目标差异不大,这里以1986年教学大纲为例,介绍这一时期德育目标的特点。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发展阶段”。 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理课程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它的德育目标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在这部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确阐明人际关系”,提出了资源观、人口观和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