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观的教育,提出“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阐明地理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使学生了解“人类应如何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以上这些思想实际上纠正了以前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存在的“征服自然”“向自然开战”等不和谐观念。 (二)贯彻了“三个面向”的原则 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成为此后中国教育不可动摇的指导原则。[4]“三个面向”的原则在这部教学大纲中也有所体现,“地理教学内容要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我国和世界的地理状况,以及发展变化的观点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利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部教学大纲的“乡土地理”部分提出:“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我国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要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为建设美好的家乡,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志向。”这是在我国的地理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从乡土地理角度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这实际上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也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要求,比以往的“过高”的难以操作的德育目标有了较大的改进。 (四)德育目标分了不同层次 在这部教学大纲中,对各个年级的地理教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大纲将总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分解,使德育目标分了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德育目标,这比从前笼统、泛泛的德育目标确实“降调”了许多,使德育目标在教学中也容易达成。一方面,德育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提高。例如,初中一年级的“中国地理”部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人地协调观点,懂得“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理想和决心。”而在初中二年级“世界地理”部分,则要求“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地理事实材料,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和各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世界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地理事象具有初步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在“高中地理”部分,1986年大纲中提出,要“结合有关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全球观念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除了以上所述的德育目标分层次以外,1986年的教学大纲在德育目标的表述上,运用了一系列具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初步懂得”“受到……的教育”“树立……观”;内容的表述上也分别用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分析地理事象、“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等层层递进的语句,体现了大纲的客观要求,即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内容的变化,德育目标也要随之变化。
四、深化阶段 1992—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四部地理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德育目标划分为“深化阶段”。 (一)1992年、1996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其特点 1992年的大纲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1996年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1. 增加和修改了部分内容 本着“选择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的理念,在德育目标中除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外,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把科学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地理课程的德育目标中,这也说明在地理课程中,德育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即,它的德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政治思想要求,而且也开始逐步重视科学观点、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1992年的教学大纲中删去了在这以前一直提出的对“历史唯物主义”(1988年的地理教学大纲除外)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应该由历史学科去贯彻。”[5] 2. 德育目标具体化 这部教学大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在教学大纲的每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比如,在“地球和地图部分”的思想教育要求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这使德育目标非常具体,为紧密结合知识实施德育目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起较宏观的德育目标“分解”得更加细致,进一步加强了可操作性。 (二)2000年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及特点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的德育目标是:“1.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2.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2000年修订的教学大纲已经为最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做了准备,其德育目标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这两部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中,开始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这说明我国的地理课程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迈出了长足的一步,这一点也是这两部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的“闪光点”。同时,这两部大纲的德育目标特别强调了:“在德育方面,应加强健全人格的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对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强调了“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