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本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化将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强大的引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体制 学校经营 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界定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建议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教育产业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的潮流,引入西方教育经济学理念,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一)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思想的由来是基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两个理念:(1)教育是稀缺资源;(2)通过教育产业运作,使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确定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依据是教育是否从事生产性活动。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生产性活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在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始终占主导地位。教育活动是提高人这个要素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它应该算是生产性活动。如果科技人员提高物品的性能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那么教师这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同样是一种生产性劳动。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项产业。在目前,我们把它归入第三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产业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教育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体系,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来把握教育产业的内涵:(1)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产业;(2)教育并不仅仅是收取学费;(3)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服务业;(4)教育并不仅仅是指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产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产业,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终生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2)科技产业,包括校办科技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开放、转让等。(3)校办产业,包括一般校办产业。(4)教育服务业,包括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餐饮、接送、公寓建筑、物业管理和图书发行等服务业。 (二)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按照教育产业的理念,对教育产业进行运作。教育产业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教育当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第三产业,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二是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一方面,教育具有公共性,教育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人人都有资格享受,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实施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是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私人性,教育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一个人享有了某种服务后,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甚至排除了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应该适应市场规律,按产品单位付费,谁享用谁付费。例如,高等教育传播的知识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不是人人都可以来分享的。而且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在中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教育是事业性和产业化的统一,因此,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应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的哪些部分不能产业化,而哪些部分可以产业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非产业运作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唯一配置者,通过政府统一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按教育行政区划或层次具体分配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政府必须充分掌握可靠的经济信息和教育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条件,但实践证明这在工作中是难以把握的。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很难做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性活动,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赠来维持的,没有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因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理念 高等教育部门产出的教育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价值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有人甚至认为教育部门就应该只有投入而不求相应的经济回报,致使投入教育的资本不能增值。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必然入不敷出,就不能优化经营。相反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树立效益观念,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2.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常常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盲目和失衡发展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随处可见无数拿着精美包装的简历的毕业生在抱怨许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要求,而后众多收了一大堆简历的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巨大内耗,产出的没被很好的利用,社会需求又得不到产出的满足。 3.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投资和办学体制之下,教育行为仍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政府投资越大,负担就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教育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4.高等教育产权不明,教育政治化,导致教育决策欠科学不及时 国有高等教育资产虽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资产,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参与管理,而只能委托给政府对公有资产进行管理。也不可能由抽象的国家去承担,只能委托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去代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责任制,这种制度使教育政治化,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为自己捞足政治资本,大搞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而不愿把精力花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日益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十分旺盛,物质需求的满足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服务。高校连年扩招,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等教育供给尚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在刺激消费中就应该考虑到刺激教育这个产品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