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成就及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来,畜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同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 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消费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据统计,1998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5 723.8万吨、2 018.5万吨和744.5万吨,近20年的肉、蛋、奶产量年递增率达10%以上。继1985年禽蛋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之后,1990年起,我国又成为世界第一产肉大国,长期困扰我国的肉蛋奶供给紧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1980年我国人均占有肉、蛋、奶仅分别为12.2、2.6、1.4千克,1998年分别达到47.1、16.6、6.1千克。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蛋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畜产品在人们餐桌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消费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畜产品结构也逐步得到优化。肉类总产中,猪肉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94.3%下降到1998年的67.9%,同期其他肉类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其中禽肉上升最快,占到肉类总产量的18%。
(二) 畜牧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3.0%,1997年达到31.5%。1989年全国出售畜产品收入934.6亿元,到1997年达到4 115.6亿元。近几年来,畜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畜牧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农村的就业门路,据估计,目前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近1亿人。其重要相关产业饲料工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短短十几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饲料大国,1997年产值达1 261亿元。饲料需求的增长,支撑了较高的粮食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其中玉米总产量的80%已用作饲料。畜牧业还为轻纺工业提供皮毛绒等原材料。在出口创汇方面,1997年畜产品出口额达30多亿美元,仅活禽及禽肉加工品出口就超过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三大件”的出口额。畜牧业的地位已由家庭副业上升为相对独立的、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三) 科技进步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在畜牧业总产出增长中的份额,“六五”期间为34%,“七五”41.3%,“八五”45%,“九五”末可望达到48%左右。目前我国猪、肉牛、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30%和55%;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从1979年的62.3%、4.2%、19.3%提高到1996年的119.2%、27.6%、70.2%;饲料转化效率较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提高。全国初步建立了畜禽良繁、疫病防治、饲料生产、草地开发与保护等较完善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随着商品猪配套技术、良种畜禽饲养技术、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技术、青贮及秸秆氨化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已经摆脱了畜产品短缺的困境,进入了供需大体平衡,并略有剩余的新阶段。随着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经济及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将成为较资源短缺更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不优、加工滞后、科技相对落后和效益较低。
(一) 市场相对饱和,产品结构性过剩 随着我国主要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市场需求制约成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1984年以前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主要以粮食为主,肉蛋奶消费处于绝对短缺状态。1984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急剧增加,我国畜牧业生产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但是,近几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滞缓,在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畜产品的消费支出相对甚至绝对减少,我国肉蛋奶同其他农产品一样,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持续回落、暂时性相对饱和。并由此导致了畜产品的长期低价位运行和经济效益下降。
结构性过剩也是我国畜产品市场相对饱和的一个重要原因。肉蛋奶比较,肉蛋相对过剩,奶类生产严重不足。我国肉、蛋、奶在畜产品总产出中的比重依次为62.4%、26.5%和9.3%,而美国的比重为31.6%、4.2%和64.2%;猪牛羊肉比较,猪肉过剩,牛羊肉不足。目前我国肉产品结构为猪肉67%、羊肉4%、牛肉8%。1998年,我国主要畜产品的价格都呈现跌势,但牛、羊肉价格下降相对较慢,与猪肉的价格差呈扩大趋势。其中羊肉与猪肉的价格比从1991年的1.18上升到1998年的1. 30;名、优、特产品比重偏小。猪肉中瘦肉比重偏低。我国高档牛羊肉生产刚刚起步。国产羊毛粗毛比重大,细毛品质差、净毛率低,2/3需要进口来满足。由于质量等原因,国产皮张仅能满足加工需求的70%左右,其中牛皮只能满足25%-30%。
(二) 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日益临近,国内的畜牧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外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技术进步在我国畜牧业总产出增长中的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30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四低一高”(畜禽生产水平、饲料转化效率、出栏率、劳动生产率低;畜禽死亡率高)的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如此,由于过去我国畜牧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一直强调畜产品的数量,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再加上我国的畜产品生产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导致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一直较弱。首先,从畜产品生产水平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为16头,美国为22.3头;平均每头奶牛一个产奶周期的产奶量为3 000千克,美国达8 000千克;平均每只产蛋鸡一个产蛋周期的产蛋量为12~13千克,美国达18千克。其次,从畜产品质量和卫生水平看,我国的差距更为明显。在肉品卫生方面,药物残留的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出口。 (三) 兽医保护薄弱,畜禽死亡率高 畜禽疫病仍然是制约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我国在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防检疫体系尚未建立。在畜禽疫病防治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畜禽疫情回升,新病不断出现仍然是威胁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生或传人我国的疫病多达34种。目前我国畜禽死亡率很高,全国猪的死亡率约为8%~12%,家禽死亡率约20%,牛的死亡率约5%, 羊死亡率约7%~9%·,按目前我国猪、鸡、牛的饲养量分别为10亿头、100亿只、2亿头计算,因疾病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上千亿元。
(四) 饲用资源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饲料问题是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整体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业“粮食一经济作物”传统二元种植结构急需向“粮食一饲料一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转变。另一方面,牧区草原受人为及自然因素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