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牧医论文 |
|
|||||
畜牧业领域未来15年技术政策及“十五”科技工作重点1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0:01:51 点击数:[] ![]() |
|||||
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探讨营养物质在畜禽体内的协同、平衡和颉颃关系,进一步提高畜禽饲料利用效率。营养与免疫、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与畜禽行为等交叉学科领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将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饲料和饲养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畜禽疾病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兽医生物技术逐渐成熟并将得到广泛应用,动物药品中生物技术产品将占主导地位。未来畜禽疫病防治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抗原结构、致病与免疫机理等基础性研究,开发相应的诊断、监测试剂及疫苗。并结合信息技术,特别是CIS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建立快速高效的疫病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疫病防治的有效性。普通病及营养代谢病,将在探明发病机理的基础上获得更有效的防治手段。 (四) 牧草优良品种培育、人工草地建植及草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技术的进步将成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资源遗传基础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获得更多的对主要草种开花、授粉、结实、有性或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杂种优势等遗传本质的认识,并通过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方法与常规育种方法的结合,培育抗逆、抗病虫、营养丰富的优良品种。放牧系统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化,人工草地的建植及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将得到加强,以求建立更有效的草地畜牧业系统,进一步提高草地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草地畜产品产出率,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草地生产新型机械的研制,将使草地畜牧业进一步摆脱靠天养畜的方式。现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草地资源动态的监测将更加及时准确、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 提高畜禽生产环境控制水平,减少畜禽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是畜禽环境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点 未来畜禽生产环境控制方面将更多地从畜产品质量和动物福利角度考虑畜禽舍的建筑结构、饲养工艺及设备的研制;根据畜禽生理学、行为学特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光、热等自然资源,进行通风,降温与加热等环境控制技术与设备的研制与开发,优化畜禽生产环境,逐步实现舒适环境生产,为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生产创造环境基础;畜牧业生产中的物流循环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畜禽粪、尿排泄物以及瘤胃甲烷气的产生对水、土、空气以及大气层的影响将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降低畜禽粪尿中氮、磷以及各种臭气成分排出量的动物营养学技术,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都将开发成为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环保产业。 (六) 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加工中广泛应用 未来畜产品的消费将朝着个性化、功能化、方便化等方向发展。因此,在畜产品加工方面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等新技术,连同企业管理研究,如肉类加工中的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融为一体,畜产品的加工技术将趋向体系化。 (七) 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未来畜牧业发展中畜禽品种、饲养标准、饲料质量、疫苗兽药、兽医药械、饲养设备等标准的升级,以及相应的监督检验技术的研究将大大推进和完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规范畜牧业生产过程和畜产品市场提供有效手段,同时也为畜牧业优质、清洁、高效、高产提供技术保证,保障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科技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全国共累计取得畜牧业重要科技成果近2 000项,其中获农业部及国家级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700余项。中国美利奴羊、中国黑白花奶牛和瘦肉型猪品种的培育,马传贫、猪瘟、猪喘气病等疫苗的研制和动物血吸虫病的控制,畜禽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畜禽营养价值评定和饲养标准的建立,碱茅草改良碱斑草场以及人工草场草畜配套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此外,家畜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性别鉴定、核移植等繁殖技术的成功,转基因动物的问世,仔猪腹泻基因工程疫苗、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成功,不仅缩短了我国畜牧业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应该看到,我国畜牧业科技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学科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10-15年,技术应用效率较低。值得重视的是,畜牧业科技投入严重偏低。 (一) 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严重偏低 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的科技投资比重一直是偏低的。在畜牧业的发展早期,作为传统农业的副业,我国在畜牧科技上不可能有较大的投入,随着人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畜牧业在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畜牧业科技投入逐渐提高,但总体投入水平一直不高。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8年的资料,1997年我国独立的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机构有125个,职212,总人数11 351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6 650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只有3 776人,分别占农牧渔业相应总数字的9.49%、9.06%、9.43%、9.8%;125个机构经费筹集总收入占农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收入的9.89%,总支出占8.83%。在收入中,政府拨款、横向收入及贷款分别占农牧渔业总收人中相应内容的7.93%、14.63%、12.07%。在支出中,劳务费、科研业务费、资产建设支出费、购置仪器费,分别占农牧渔业总支出中对应项目的8.69%、9.78%、7.05%、9.52%;125个机构承担课题总数占农牧渔业课题总数的7.06%。投入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总经费分别占投入农牧渔业课题总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总经费的8.42%、8.49%、9.54%。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国农牧渔业总投人中的比重最低的只有7.06%,最高的也不过14.63%,大部分集中在8%到10%之间。这与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12%的比重极不相称。如果拿种植业作对照,种植业各项投入在农牧渔业总投人中的比重都在60%~70%。 (二) 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牧业科技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 国内外畜牧业各学科发展水平比较分析,我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先进国家10-15年前的发展水平,研究开发仍处于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状态,基础研究尤其薄弱。在草地畜牧业、畜禽环境工程及畜产品加工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尤其在后两个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1.在畜禽牧草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方面 国外早已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种质资源遗传演化规律,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育种研究。而我国还仅停留于收集保存及简单的常规鉴定评价阶段,并且与育种脱节。除全国畜禽牧草种质资源的普查、草场资源系列制图等少数领域外,均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保种新技术,草场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研究薄弱,只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2.在遗传育种方面 我国在育种理论,遗传评定技术、选育方法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一些基础工作差距较大。我国的性能测定制度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性能测验方法;缺少严格的良种登记制度;我国没有自己的直接与选育相关的遗传、经济参数。先进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畜禽育种从以品种为单位转向以品系为单位。我国的品系育种工作已开展10多年,但性能突出的不多,且存在品系分散、群体规模小、供种能力差、无法形成多种配套系等问题。我国70、80年代也开始建立畜禽繁育体系,但多处于单兵作战或是小范围的生产体系,现有种畜禽场规模小,品系单一,血缘窄,给育种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联合育种体系。各畜禽间育种发展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