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技术方向、优先领域及关键技术 在第三节中,提出了我国畜牧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七大技术需求,这七大技术需求,即代表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技术方向。现将各技术需求内优先领域、关键技术简述如下:
一、畜禽优质高效高产技术 (一) 优质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及配套系开发 以常规技术为主,结合高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培育优质、高产畜禽新品种(系),尽快解决我国良种问题。通过畜禽主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研究,探讨基因型育种的新途径。到2015年,使我国猪、禽饲养基本实现良种化,猪、蛋鸡、奶牛的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国产化,提供为生产更新换代的肉牛、肉羊新品种。杂种优势利用是畜牧生产的重要增产手段之一。我国有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有开发出优秀配套组合的巨大遗传潜力。在对引进品种(系)进行选育提高的同时,利用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开发品种优良、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配套系,满足生产需求。
关键技术: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遗传评定技术;配套系的选育技术;良种快速扩繁技术。
(二) 营养高效利用研究与饲料加工工艺及设备开发 饲料成本占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是畜牧业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我国畜禽生产的饲料利用效率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造成饲料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畜禽营养需要的研究不系统、更新缓慢。对畜禽生长关键阶段和新型添加剂的营养调控研究不深人,缺乏调控手段。营养评定和平衡技术不配套,现有饲料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今后我国应重点研究单胃动物氨基酸利用率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反刍动物蛋白质和能量新体系,以新的技术体系评价饲料生物学价值,进一步完善和提出新的畜禽营养标准。加强营养调控、平衡技术研究。
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配合饲料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甚至动物的生产性能。我国生产的饲料加工机械,产品结构单一,在设备可靠性、能耗等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一些关键设备的生产水平不高,主要性能不稳定。研究饲料企业关键加工设备及成套加工工艺技术,解决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养分破坏和质量监控等问题尤为重要。
关键技术:饲料生物学评定技术;畜禽营养需要及高效饲料配制技术;饲料加工工艺参数及关键设备研究开发技术。
(三) 畜禽主要疾病诊断、监测与控制 目前,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疾病仍然是我国养禽业最大的威胁。由猪瘟等疫病引起的猪的死亡数占病死猪总数的80%以上。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养殖规模扩大,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造成厂疫病传染流行的客观条件;国外大量引进种畜,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力,致使多种疾病传人我国;国内原有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发生变异或出现多血清型,引发非典型发病;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日趋严重,细菌性疾病控制难度加大。此外,畜禽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增高。建立健全疾病防治制度,合理使用药物,控制净化疾病是畜禽优质高效高产的重要措施。
关键技术:重要畜禽疾病诊断、监测试剂盒开发技术;重要畜禽疾病的预防、治疗、控制与净化技术;重要畜禽疫病的预测、预报技术。
(四) 畜禽生产环境控制技术及开发 采用先进的畜禽养殖工艺、设施设备和环境控制技术,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的标志之一。不仅较大规模的畜禽良种繁育场、商品养殖场对环境工程技术及其配套设施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分散在农村或社区个体小规模经营的商品畜禽生产场,要实现优质、高效、高产和低耗生产,也必须在环境调控技术和配套设施设备方面有新的突破性进展。这是控制我国畜牧业现存的各种传染性疾病、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确保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在技术含量高的挤奶设备、幼猪栏、分娩母猪栏、清粪机械、孵化器、育雏器等设施的研制和生产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对仔猪早期断奶、整场隔离等国际新型饲养工艺缺乏国内适用性研究。牛、羊饲养工艺研究与设备开发也急需开展。我国已有的饲养工艺和设备标准,基本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建立的,需要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畜禽品种特点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关键技术:畜禽生产环境系统控制技术;节能、高效、低耗型畜禽舍建筑设施开发技术;新型饲养工艺和配套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
二、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 (一) 高效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高效疫苗是控制畜禽传染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保证生产用原料和种毒质量的基础上,研制新型耐热冻干保护剂、新型免疫佐剂,开发细胞和病毒的增殖技术、细菌培养发酵新技术、抗原浓缩技术、疫苗乳化技术,改进和提高传统疫苗的免疫效力。重视新发生疫病疫苗的研制与开发。重视和加强生物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体的新产品。
关键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提高技术;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
(二) 低毒、低残留新兽药研制与开发 兽药也是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兽药质量的高低与畜产品的品质、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我国兽药开发基础条件薄弱,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得不到及时转化;我国绝大多数兽药厂规模小、工艺落后、效益差、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奇缺;我国兽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使用尚未与国际接轨,兽药产品很少能出口创汇;我国兽药管理机构的技术也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应着力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兽药的研究开发工作,通过CMP改造推动我国兽药企业的发展。
关键技术:新兽药研制与开发技术;兽药安全评价及残留监测技术。
(三) 安全、无污染饲料添加剂新品种研究与开发 饲料添加剂新品种开发和添加技术,是饲料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重点研制对畜禽、人体和环境安全、高效的,营养型或非营养型,有特殊用途的高效饲料添加剂新品种,提高饲料工业科技含量。
关键技术:氨基酸现代生产技术;酶制剂及微生物添加剂研制开发技术;畜产品品质改善添加剂开发和生产技术;有机矿物质、药物等添加剂开发技术。
三、畜产品加工技术 (一) 肉、蛋、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我国是肉、蛋、奶生产大国,加工比例却不足5%。开发加工方便化、多样化、风味化、功能化、保健性优质动物性食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生产发展、市场竞争的客观需求。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村、城市及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居民消费层次各异,在大力发展冷却肉、液态奶、分离液态蛋等优质原料型产品的同时,应从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及制品等不同层次,重点开展中式动物性食品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重视畜禽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力争使我国肉、蛋、奶加工量提高到30%。
关键技术:中式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技术;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生产技术;功能性成分开发制备技术;原料与制品保质保鲜技术;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
(二) 皮、毛、绒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皮、毛、绒是我国皮革及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我国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目前,我国原料皮、毛市场管理混乱,皮、毛质量低劣,皮革及轻纺工业所需原料大量依靠进口。为促进我国传统畜牧业与皮革、轻纺工业的有效联结,提高畜牧业总体生产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与养殖方式相结合,重点开发无损伤、无污染的原料皮开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