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牧医论文 |
|
|||||
畜牧业领域未来15年技术政策及“十五”科技工作重点1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0:01:51 点击数:[] ![]() |
|||||
平衡,尚未培育出专门化肉牛和肉羊品种(系)。近10多年,主要追求生长速度、瘦肉率等,重点放在了引进品种,对我国优良畜禽遗传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 3.在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 畜牧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已颁布和实施了各种畜禽饲养标准,并且每5-8年修订一次,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才颁布实施鸡、奶牛、肉牛和猪的饲养标准,而且所参照的资料停留在国际上80年代初的水平,至今未能重新修订。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处于“有啥喂啥”的饲养方式。在配合饲料种类、质量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营养性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上,我国还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10~15年。 4.在兽医科学方面 我国在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免疫作用机理和绵羊蓝舌病发生机制的研究上取得成就,为缩短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总的看来,我国兽医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寄生虫病的研究尤为落后,病毒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约为10~15年。我国在普通病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兽药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在人医药物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一类新药甚少。 5.在草地畜牧科学研究方面 发达国家围绕天然草地的改良和利用、区域开发、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草地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开始研究,近几年又开展了草、畜、加工等环节结合起来的草业系统工程试验研究,但还仅限于小面积试验示范,离全面实施还有很大距离。同类草地相比较,我国单位草地面积畜产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新西兰的1/82,美国的1/20,澳大利亚的1/10。 6.在畜牧业生物技术方面 我国在家畜胚胎工程、转基因动物、畜用单克隆抗体等领域在试验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在研究深度和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生物技术疫苗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如病毒的提纯、病毒成分的提取、抗原分析纯化、疫苗工业化生产中细胞大量悬浮培养技术等与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7.在百禽环境工程及畜产品加工领域 国内外差距较上述领域更大。环境工程科学在我国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畜禽集约化养殖的发展才开始兴起,国家开始重视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畜产品加工,在国外早已形成一门学科,虽然国外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国内畜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大被大量引进,但我国自己从事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的科学家及工程师人数寥寥,这与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肉大国,其他畜产品产量也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8.在行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面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从事畜禽品种,疫苗、诊断试剂、兽药,饲料添加剂及饲料,牧草种子,畜禽饲养环境到各种畜产品及制品,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测技术体系。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在畜牧业生产标准方面仍有许多空白,有的也已老化,标准的修订速度远远落后于生产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科技虽然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解决国内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上,还捉襟见肘,面对市场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规范生产、环境保护及行业质量管理方面没有相应的足够的技术储备;面对畜牧业生产中历来重视的老问题,在技术上也缺乏重大突破。 (三) 科研与生产脱节,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应用效率低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畜牧业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从业的研究与开发技术人员达到1万多人。以畜牧兽医站、家畜繁育改良站、草原站为主体的各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拥有职工45万余人。这些研究和推广机构在历史上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它们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开发、推广机构各成体系,运行效率欠佳。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建立,因此,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已有科研成果也未能很好地转化利用。目前,我国畜牧业的技术应用效率为75%左右,而美国、英国、荷兰等国一般都在90%以上。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以及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在分析畜牧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多学科联合的需要,我们提出未来15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六大技术需求: (二) 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及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疫病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由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0亿~300亿元,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对畜产品的信任,影响了畜产品的市场消费。除此之外,饲料中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物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食物安全及消费者健康。由于畜禽疫病严重,动物产品残留超标、卫生质量差等原因,我国畜产品的声誉及出口贸易严重受挫,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形势已迫切要求大力开发高效疫苗、低毒低残留新兽药,研制安全、无污染饲料添加剂新品种,以确保动物健康及畜产品安全。 (三) 畜产品加工技术 畜牧业自身的发展、人民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迫切要求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对于扩大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畜牧业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畜牧业与农业整体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加工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加工与育种相结合,加强加工专用畜禽品种的开发,引导肉、蛋、奶、皮、毛、绒、特种动物产品等加工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四) 标准化及质量监测技术 为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畜产品市场,规范企业生产交易行为的能力,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从畜禽品种、饲料、疫苗兽药、牧草种子、畜禽生产环境,畜牧业生产器械设备到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检测手段。这是规范市场,全面提高我国畜产品及其制品以及相关服务业产品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严格的畜牧业生产技术监测体系。我国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晚、缺乏全面统一规划,标准化技术基础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在畜禽品种、牧草品种、兽药、兽医药械、设备、饲养标准等方面仍有许多空白,而且很多已有的标准远远落后于生产需要,急需修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