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1](P82) 往下,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稍有常识性了解就会熟悉的内容,即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不多的话语中,有几个要点易于被粗心的读者忽略。第一,马克思用了两次“结果”概念,这是指两次研究得到的结果,不是一次研究得到的两个结果。第二,马克思的第二个“结果”有特定的限定范围,它带有哲学方法论性质。第三,两个“结果”浓缩了十几年研究历程中的两次学科跨越,从法哲学到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到历史哲学,也是研究对象和抽象层次的变换,从把德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变换到把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从非常感性具体的层面变换到相对抽象的历史哲学层面。这三个细节告诉我们,马克思从发现需要“解剖市民社会”到具体“解剖市民社会”所得到的“结果”绝对不是他在一篇简短的序言中所表示出的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具体内容(“结果”)要丰富的多,“结果”涉及到的学科、层次和向度耐人寻味的多。概括地说,“结果”的展开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所以,对“结果”本身如何理解便成了问题,理解“结果”的前提是说清与“结果”直接相关的问题。 一、“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知多少 按常规理解,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是教科书表达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有道理,但很片面,因为此种理解把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大部分结果丢掉了。根据马克思自己的叙述,教科书中表达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确为“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但它为结果之一而不是唯一结果。 第一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表达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①,我把它称之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除此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三部分内容:劳动哲学本体论、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历史深层客观基础论。这四部分内容合在一起才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过程中得到的哲学性结果。 第二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从中得出政治经济学结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政治经济学结论与马克思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些政治经济学结论与“解剖市民社会”过程的关系,实际情况是,相对马克思当时的思想状态而言,意识到需要“解剖市民社会”是一个伟大发现,没有这一伟大发现就不会有我们所见到的政治经济学结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解剖市民社会”过程顺理成章的结果。 第三是政治性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在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2](P285-28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P831-83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看法不仅仅是上述引证的两个地方,但它们能代表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这些政治性结论与“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是一种内在有机的关系。它们是马克思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势,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历史生活等的深究细研而获得,这恰好是“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 第四是艺术性和伦理性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忽略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与得出艺术性或伦理性结论二者之间内在关联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说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揭示其内在关联的理论逻辑,二是通过具体的事实加以印证。“解剖市民社会”一语中的“社会”具有客观实际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怎么能没有自己艺术性和伦理性内容呢?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需要它们,人的精神生活的完满需要它们。需要便是动力,市民社会产生出与自己相适应的艺术性思想和伦理性思想实为必然。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中涉及这些内容了吗?有自己相对固定且是独具特色的观点吗?对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例如,在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理论结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专门谈到艺术生产及其规律问题。他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之间有一种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关系既决定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艺术生产的制约性质,又决定了艺术生产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4](P48-49)。又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当然是政治经济学著作,但谁又能否认它同时还是底线伦理学、制度伦理学、产业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著作呢?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与艺术性和伦理性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它们是“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之一。 二、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结果的命名问题 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是不是一种新的市民社会理论?或者说,它是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因而应该具有别的名称?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是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革新和发展还是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终结?人们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回答,因而,如何命名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便成了问题。 如果我们眼界局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看待命名问题,得出结论并不难,马克思有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包括黑格尔在内在的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例如,黑格尔一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契约论和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角度,从社会生活领域论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市民社会问题,这是黑格尔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改造和发展。马克思对待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态度要全面的多。首先,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的君主主权论,在传统人民主权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劳动人民主权论。传统市民社会理论中人民主权论的哲学本体论基础是天赋人权论。马克思的劳动人民主权论建立于劳动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而劳动哲学本体论有着人类社会历史中无数经验事实的证据[1](P83)。其次,虽然黑格尔从传统市民社会理论中发展出社会生活领域论的分析框架,但由于他把国家看作是哲学意义上决定市民社会的因素,便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这一错误导致“市民社会”范畴中的大量内容无法被揭示出来。尤为重要者,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作被动因素的另一结果是导致了历史演化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路径。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他颠倒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命题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颠倒的结果是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使市民社会理论建基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最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命题加以颠倒之后并未就此止步,发展出市民社会因素论、市民社会层次论、市民社会结构论、市民社会过程论、市民社会阶级论、市民社会方向论和市民社会功能论等既符合人类社会历史事实又极具理论张力的分析框架。由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在以黑格尔为主的传统市民社会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