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市民社会范畴总体的中介性质。马克思相对频繁地使用市民社会范畴只不过几年的时间(1843年至1847年),其间的主要著作有这样几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虽然这几部著作都在使用市民社会范畴,但其含义和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典型。在这里,马克思使用市民社会范畴主要局限于与黑格尔的法哲学立场较劲儿的层面上,所以有针对黑格“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命题的反命题“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虽然总体的情况是如此,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范畴的理解已表现出与黑格尔和其他市民社会理论家截然有别的倾向,这就是看到和指出市民社会本身的客观基础是普通劳动者及其劳动。这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新因素具有极强的理论张力,它使马克思离包括黑格尔的观点在内的传统市民社会理论而去,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最核心和最本质的范畴的起步之处。 第二个阶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在这里,马克思并未频繁地使用市民社会范畴。这是“解剖市民社会”的真正开始,问题的提法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提法上,由破解市民社会之谜变成了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核心范畴也变了,市民社会变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在思想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偶尔提及的劳动范畴在这里变成了论述的中心,以至于提出了尚需详加论证的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非同小可,因为它们对马克思走出困惑和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着如何评价也不会过分的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在这里,市民社会范畴又频繁地出现,但市民社会范畴的含义已发生了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离黑格尔和其他市民社会理论家赋予市民社会范畴的含义越来越远。首先,劳动范畴的哲学本体论性质在这里得到相对充分地论证[5](P48-51)。其次,尤为重要的是揭示出劳动范畴包含的两个内在矛盾,即劳动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最后,揭示出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历史所具有的几种性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总体中的因素性质,不同因素之间关系的层次性质和结构性质,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质和过程性质。由上边三个方面的情况看,它们是市民社会范畴中的内容天经地义,但在包括黑格尔观点在内的传统市民社会理论中,我们又找不到这些内容。自此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他已有了全新的视野、全新的立场、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方法和全新的主题。这是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悲剧,因为有了一个博大精深又极具理论张力的思想体系与自己抗衡和竞争;这也是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幸事,因为有了一个不被称作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却能发挥传统市民社会理论想发挥又无法发挥的作用。 七、研究市民社会问题和“解剖市民社会”与经济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展开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层面上,除了获得暂时性思想成果外,还有一个相对于自己思想行程而言的重大发现,要真正地说清市民社会,就必须“解剖市民社会”。“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已如上述,我们在这里所关心者是马克思获得的结果中有经济哲学吗?或者说,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与他自己的经济哲学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回答另一个问题: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中确实客观地存在着经济哲学内容,这一内容我们可以定义的形式概括如下:它是对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和经济生活及其历史的哲学性提炼和升华。具体说,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样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经济学的哲学。这种经济哲学研究经济学中的哲学问题,如经济学的逻辑前提问题,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问题,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经济学中的认识论问题。马克思非常注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及其历史的研究,这散见于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中,集中性的研究可以三大卷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例证。从马克思的作品看,这种研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层面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层面则是在哲学的高度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这样的批判内容很丰富,较典型者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逻辑前提的批判,阶级立场的批判,研究方法的批判,人学观点的批判等。批判的前提是有自己的观点以便与错误的观点相抗衡,所以,批判的过程同时就是自己的观点被确立的过程。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称之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种情况是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马克思对经济生活及其历史的经济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它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的过程是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明显地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所谓纯科学研究。这种研究特点带来了研究结果的特点,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范畴,在马克思的阐释中都是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意义的综合,直白地说,几乎每一个重要和基本的经济学范畴都带有强烈的哲学意义,例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诚信范畴、货币范畴,资本家范畴,社会时间范畴等。从学科角度看问题,它们当然首先是经济学范畴,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它们同时也是经济哲学范畴。上面指出的几个范畴只是作为例证起作用,意在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和基本的经济学范畴具有经济学学科性质,同时也是经济哲学范畴。基本事实的确定给我们提出了亟待完成的任务,从经济哲学的高度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学范畴,既必要,又可行。 第三种情况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广义相对于狭义而言,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便是《〈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作了经典表述后又以教科书形式加以系统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要比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丰富得多,除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外,它还包括劳动哲学本体论、劳动人道主义和人类社会历史深层客观基础论三部分内容。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稍作了解便知,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问题和“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密不可分,而“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这一研究过程又与历史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密不可分,所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包括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注释: ① 见拙文:《简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载《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