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作是把劳动范畴这一抽象结果变为理性具体。 劳动范畴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发现之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它理性具体化,理性具体化的结果便是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为了揭示出劳动范畴中的经济生活内容,尤其是其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实际境遇之间的强烈反差,便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了说清劳动范畴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为了说清劳动创造世界的基础地位,便有了劳动哲学本体论;为了说清和解决劳动过程中包涵并充分表现出来的经济矛盾以及由经济矛盾导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便有了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三大学科或三大组成部分的提法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它们都基于和出于马克思对劳范畴的理解。 如上的观点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首先,它符合马克思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马克思对劳动范畴及其核心地位的发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劳动的社会历史基础地位,其二是劳者的社会历史基础地位,就后者而言这是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确立的前提是对劳动中三维时间结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其次,相对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客观实际而言,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等范畴,远没有劳动范畴更基础、更根本,这几个范畴倒是以劳动范畴为前提和基础才确立自身。劳动范畴在时间和逻辑两个方面都在先,没有劳动范畴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以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范畴作为逻辑出发点构筑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会具有不彻底性,因为其理性具体的前提本身具有不彻底性。最后,范畴的展开是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的功能在于对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的批判和说明。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劳动范畴在批判和说明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这一功能的发挥上,强于和胜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等范畴,因为它的理论张力更强。何以见得呢?人类社会历史始于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应当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主义最起码的方法论要求。 四、劳动者主权论传统的遗失 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劳动者及其劳动是生产力范畴的构成部分与劳动资料并列。在稍后的叙述中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容,但残缺不全,在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还有问题等着我们的研究、说明和回答:人民群众拥有、主宰和享用历史吗?这样的问题没有人明确地提出、研究和回答,好象这样的问题不存在一样。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劳动者主权论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之一。他曾痛批黑格尔的君主主权论,以人民主权论与之相抗衡:“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问题就在这里!”马克思自己的立场是,“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地,国王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1](P279) 马克思还认识到,人民(市民社会)的客观基础是劳动者及其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人民主权论的思想发生了两个变化,其一是劳动者主权论的思想被进一步明确,其二是阶级立场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P91) 在马克思叙述的背后有一套强劲的思想逻辑,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对自己创造的世界享有主权。真实的情况是劳动者创造的世界不仅不属于他所有,而且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与他作对,这就是异化。在《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据核心地位,这一理论无非是要告诉人们,劳动者确实创造了世界,劳动者确实不拥有世界;有产者确实没有创造世界,有产者确实拥有世界。这种客观现实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客观逻辑的严重背离,所以它不合理,对这种不合理的反抗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必要,用一句话概括便是造反有理。 马克思在劳动者主权论中的具体主张是什么呢?概括地说是把创造世界与拥有、主宰和享用世界的分离变为统一,既然劳动者创造了世界,那么,劳动者就应当拥有、主宰和享用这个世界。仅仅强调劳动者创造世界而无视劳动者天经地义地拥有、主宰和享用世界的基本权利,不是马克思的本意,可惜的是,这正是习惯性思维所忽略的地方。这种忽略非同小可,它导致了与劳动者的地位、权利和生活生命攸关的缺失。纵观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大部分的失误、教训、灾难,甚至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都与理论上无视马克思劳动者主权论的完整含义和实践上背离这一完整含义有必然的联系。 由于我们忽略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者主权论的理论结果,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两个领域中一再出现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误解,其中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和定位便是典型。它本是马克思劳动者主权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理论逻辑空间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便认定它是青年马克思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有费尔巴哈抽象人道主义理论的痕迹,所以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传统。张冠李戴式地滥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理论后果,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难见异化劳动理论的踪影,似乎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没有关系,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提出并始终坚持劳动者主权论?可以从多种角度回答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角度虽然易于被人忽略但能更好地回答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精神世界中的底线意识,它是对人类本性的尊崇和捍卫。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马克思,仅有十七岁。他以如下感人肺腑的话语结束自己的论文:“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8](P7) 小小年纪的马克思把自己职业的选择标准与人类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一生的实践中,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马克思的这种人生态度以如下的判断为前提:人性是美好的,基于美好人性前提的人类应当是幸福的。愿望美好,但现实不能遂愿,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在撞击马克思的心灵,所以他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9](P166-167) 马克思的这种底线意识一直保持到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讲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时仍然坚持认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0](P926-927) 马克思底线意识的思想线索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一底线意识在马克思那里的客观存在。这一底线意识与劳动者主权论有什么关系?劳动者主权论是这种底线意识的外化和理论化,劳动者是创造世界的强者却是拥有、主宰和享用世界的弱者,给弱者以理论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声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