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合格人才就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用人文关怀理念肯定人性的价值。本文通过人文关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性为切入点,探讨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文关怀 实效性 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涵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相应的教育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果相契合的程度。具体涵义可分为几下几点: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动态效应,与施教方式和受教者接受、内化程度相关联。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五大要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尺度。
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一般教育管理的共性,又具有特定的个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思想和实践指向(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思想——人文关怀1.人文关怀起源: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人文主义关注“人”自身、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实现的需求。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在2001年2月6日《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了《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一文。这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文关怀概念的主要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
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内在尺度的凝翠与彰显,在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性的“内在”,更加强调通过“外在”的措施来激发人内在的能动性,并最终指向人的价值的实现。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强调并重视人的个性和价值。
2.人文关怀强调关注多层次的人的需要,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强调更多的去关注心灵、精神和情感,去获知自尊和被认同的需要。
3.人文关怀所秉持的理念是关注人作为“情感人”存在的意义,通过外在的情感沟通,开导,疏导等手段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诉求——实效性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即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直是在实效性的功能偏差与找寻中实现的。追求实效性的过程是追求结果和预期统一的过程,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统一的过程。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诉求指向为一种“优化的结果”,也即实效性,是指有规划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人文关怀内在关联及现实状况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人文关怀内在关联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并存,特别是“80后”,“90后”成为大学的主力军,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具贯穿人文思想的。“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动”,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精神动力的,人文精神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的本质,这正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源动力,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2.现实状况
随着“80后”,“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崇尚独立、自由、不喜欢受拘束,比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较独立,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个人主义、个人名利思想严重;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的生活学习条件都较好,心理比较脆弱。尤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容易因好奇心而误入歧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但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理论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自尊需要,排解郁结的需要;一些专职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技巧欠缺,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层面的指导,这就导致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道德认知,产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措施(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整体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则是一个侧重面,强调以更人性化的,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影响个人素质和成长的主要因素。众多个体的素质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成长后,会影响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得到良性改善,从而使新个体在这个得到改善的良好人文环境下受到熏陶,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重点要在意识上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识,优化整体管理气氛,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人格的尊严。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绿化程度、文体设施、各项活动场所等一切物化形态。”[1]又要优化思想教育人文环境,针对社会转型期特点,高校可以尝试以寝室为平台,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定期深入寝室,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因地制宜的进行思想开导。做学生思想开导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一些思想波动,以寝室,这个类似于家的环境为平台,容易使上述学生跟老师敞开心扉,坦露心声,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1.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高校教师所具有的能够潜移默化的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去教育学生的一种珍贵的内在品质。“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的需求是在一定基础上递增的,特别是“90后”成为大学校园主力军,在物质相对满足的时代,他们更多的关注自身情感需要。
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双向沟通行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施教和受教的积极互动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解答疑惑,包括学问上的疑惑也包括思想、情感上的疑惑。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要以中青年及骨干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培训的重点,以点带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训可采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以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情感沟通能力。
2.建立灵活“教师德育”评估体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针对高校“德育”难当现状,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效果分为理论传授和德育两方面进行衡量。既要定量的考察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量”,要求教师做好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档案,并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总结沟通经验与技巧;还要定性的考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质量,把教师进行德育的成绩纳入到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中,而且要提高“德育”绩效所占的比重。
(三)深化受教育者接受机制
1.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教育的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