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中国政治
   自然与无为_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与体系结构新探      ★★★ 【字体: 】  
自然与无为_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与体系结构新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44:01   点击数:[]    

,老子强调用守柔的方法去处理。

    《道德经》一书中多次提到“柔”的作用“: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他看到万事万物总是由弱变强、由强变弱,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二十二章),于是就得出“反者道之动”这一结论。

    只有守柔,才能走向强大。老子还感悟到,大道总是“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清静无为与物无争,然而它的功用却又无穷。老子认为大道之功用无尽,在于守柔守静。

    老子提倡俭朴,要求有一个自然无为的心态。他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只有做到俭朴,一个人才能够有所作为。老子对个人要求生活俭朴,对社会则是形成俭朴之风。《道德经》三章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虑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宽容,要求人们不仅接受好人,也应该包容不好的人。《道德经》十五章说“:(圣人)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当然,老子说的包容坏人,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好人我善待他,坏人我也善待他,最后使大家都变成好人;诚实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最后大家都变成诚实人。老子是想通过宽容的态度去感化别人。老子提出了不要结怨于人,他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七十九章)如果与人结怨,即使和解了,余怨仍存在,这不能算是最好,因而老子提出“报怨以德”(六十三章)的主张。

    人生在世,都渴望建功立业。那么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功业呢?首先,老子认为,有功不可居功。《道德经》二章说:“是以圣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居功才会有功;如果居功,反而会无功。老子进一步告诫我们说:“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的确是真理,如果一个人整天把功劳挂在嘴上,不能不让人生厌。

    其次,老子告诫我们要功成身退。《道德经》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古人观察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自然现象,于是就得出“物盛则衰”是自然的规律,那么人就应该效法自然,在自己成功后的鼎盛时期激流勇退,以免遭受衰落为自己带来的痛苦。

    正如古人说的:“盈必毁,天之道也”“,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三、治道无为:老子政治思想之实践模式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是指理想的政治状态,“可道”是指可以接受的政治状态“,非常道”是指混乱的政治状态(唐国军),他认为理想的政治状态要以自然无为之道为指导。正如其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当理想的政治状态被人为破坏后,只好“失道而后德”。君王以“德”治理百姓,让百姓感恩戴德,实乃“其次,亲之豫之”。当君王“德”也统治不了的时候,只好倡导“仁”和“义”,用仁义道德来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当仁义无法为人们自觉遵守的时候“,礼”只是统治者用来维持其政治统治的工具,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经起不到作用。而再往下就只能以刑罚来维持,因而老子有“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的感言。因此,要理解老子之治道亦不可脱离其“自然无为”之道。

    老子对政治的设计既有其理论构想(道经),又不失其实践模式(德经)(唐国军),其实践模式则是通过治道来表现的。“《老子》是一本典型的政治书籍,它从头到尾讲的都是统治术,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治国安民”。[7](p233)《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因而《老子》实则帝王之学,其对象主要是针对帝王、诸侯的,特别是大的诸侯,要教他们安邦治国之学。

    君无为而臣有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众人都是聪明之人,而我却是愚人,众人皆把世间的事当回事,而我却无以为事。我与众人不同,因为我明白“道”的实质,以治道无为为贵。

    君王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因而要君无为而臣有为。《庄子·天道篇》“: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静而臣动。“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认为,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做到虚静,对事态认真地观察;而对要处理的事情,臣下们必言论纷纷,这时君王可以不动声色,广泛地听群臣的意见,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状态对事情作出决定,否则“不知常,妄作凶”。法家吸收了老子虚静的思想,要国君不动声色,从而使群臣不知自己的喜好,这样才有利于君王的统治。《庄子·天道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讲的就是要求君静而臣动。

    君王不先言。《韩非子·解老篇》“: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君王不先动。《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君王要政令有序,“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治理国家就像煎鱼,不要老是翻动,否则鱼就会烂了。治理国家如果不停地出台政策法规,朝令夕改,国家就会乱套。所以,君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统治者要用行动来维护其统治。

    诸如此类,老子的治道思想还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发掘。笔者认为,把握住“自然无为”的精神实质,才是理解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

    四、老子政治思想的体系结构

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我们可以看出,诸子百家生于乱世,其议论纵然有对自然和人事的观察,然而他们也都致力于现实政治社会的解决方案,老子自然也不例外。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指出“:(司马谈)论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各有短长,而反复申叹道家之术,采诸家所长,而无其短,立俗施事,无所不宜。”[8](p37)可见老子“君人南面之术”在司马谈心中的确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老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理论设计(道经),亦有其实践模式(德经)。老子以“道”作为其核心思想,而“自然无为”又是把握老子核心思想所需掌握的内在要求。“道”是天道、治道、人道的统一;天道是其中最高的价值层面,治道与人道都要效法天道,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探索

  • 下一篇文章: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工作研究 尚婷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自然与无为_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与体系结构新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自然与无为_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与体系结构新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法人类学与现代法治
  • ››解放思想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
  • ››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创...
  • ››董金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
  • ››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及对中国社会...
  • ››学习型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 ››积极构建和谐文化为富民兴夔提供思...
  •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文...
  • ››自然与无为_老子政治思想之本源与体...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