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寻求妥协的方式,即当社会发生冲突时,反对人们用对抗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是推崇和鼓励人们通过协商、讨论和让步等和平方式来达成冲突双方互利的妥协。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当社会成员学会用妥协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冲突,而且妥协已成为社会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时,这个社会才会走上渐进式政治发展的道路,才真正意味着走向成熟。
十、国家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转向全面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先后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但是后来,由于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内部受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导致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出现严重失误。一方面,强调“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提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口号,使我国同不少国家发生外交纠纷;另一方面,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作了片面的理解,批判所谓“崇洋媚外”、“洋奴哲学”,只强调政治外交,反对经济交流与合作,致使对外交流的渠道愈走愈窄,最终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闭关自守。建国以来,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6〕闭关自守的结果,不仅使我国丧失了几次发展的机遇, 而且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受到损害。
1978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国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国内任务的需要和依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判断,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宣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我国的对外关系由闭关自守逐步转向全面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所谓全面的开放,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所谓全方位的开放,就是对外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政府间、政党间的交往,也有民间的交往;交流的领域既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领域,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国实行全面的、全方位的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要为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我们的贡献。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而且也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提高和增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进中国。在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繁荣的中国大步迈向21世纪。
注释:
〔1〕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第4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美籍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探讨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指出,为什么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整个国家而中国不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制”。参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6页。
〔5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责任编辑】韩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