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春节之后,随着各地农民工返城务工,有关“民工荒”的报道开始增多。媒体报道多聚焦在“招工困难”及“工资提高”等关键词,并将这两者视作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加剧的写照。由此,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相信,促成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人口红利期”,即将或已经结束。未来,主要因为农村劳动力日益供不应求,将带来工资的反复提高和制造业成本的反复上升……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似乎放开计划生育和推动工资倍增是政策必选项。事实上,所谓农村劳动力供不应求造成“民工荒”的说法并不真实。一方面,当前是具备技能和经验的工人数量严重短缺,并不是农民工数量短缺;另一方面,既有大量无技能、无经验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又有相当部分受过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城市青年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些现象表明,当前的“民工荒”本质其实是“技工荒”。从此角度出发,较切题的政策选项该是尽快升级职业教育模式,加大培训通用、适用的技术工人力度。如果顺应“涨薪”共识,用工企业仅依靠大幅提升工资方式来争夺数量有限的技术工人,只会过快拉动部分岗位工资水平攀升。这种现象近似饮鸩止渴,蔓延开去,容易反噬我国脆弱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技工荒”实际是在为近年来的政策弊端埋单。我国政府虽显著加大了对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投入力度,但“校企合作”、“集团办学”与“订单式培养”等流行模式,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弊病。对现代制造业或服务业企业而言,欢迎的是“多面手”,并不是“螺丝钉”。综合国际经验看,现代职业教育意义非凡,其使命至少有三: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支持通识教育大众化,三是提高民族素质。
这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均有成功做法,如突出实用主义的公共教育体系、资格证书引导的终身学习体制和现代学徒制等。但尚无一种国际经验,可以解决我国特殊国情。一者,我国各地初等、中等教育质量存在严重差异,劳动者质素千差万别;二者,由于通识教育水平不一,接受同一模式职业教育的效果区别极大;三者,职业教育始终被视为“劳力教育”,在“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维下,经历职业教育序列的劳动者根本无法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现在,实质是“技工荒”的“民工荒”表明,我们正为过去的短视和急功近利埋单。从升级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需求出发,我国政府需要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一是宜将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二是适时改变政策指导思路,强化行业、产业引导作用,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中长期战略产业规划发展全面对接;三是在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上,针对优秀技工人才,配套鼓励政策,逐步在地方层面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唯有如此,才可能依靠现代职业
教育培养新生代劳动力,通过改良城乡劳动者结构,系统支持国家产业升级。现实中,什么时候企业有了足够丰富的技工储备,才能不再出现所谓“民工荒”难题。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