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包括信用自律、信用自卫和信用自为等多个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都还没有提上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议事日程。 企业信用自卫的内容包括设计赊销和应收制度,防假防骗,应收账款催收,债权转让和出售,参与债务人清算,减少已经发生的损失等方面的内容。国外已经有保理专业,国内现在也有保理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化服务。而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保理部门或者保理专业人员。在“三角债”非常严重的时期,个别企业只是在财务处或者法律处设置了“清欠”(清理应收账款)部门或者岗位。 企业信用自律的内容是企业自我尊重,自我约束,诚实守信,不做假,不赖帐,依法经营,不坑害别人。这需要有足够的社会压力。 企业信用自为的内容包括自己发行信用,节省财务费用,也接受别人信用,扩大自己的销售,它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当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有非常规范的信用体系,企业信用的权利和义务是高度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离的。从长远考虑,任何企业和单位都不要指望总能通过不就信用获得好处。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从信用角度衡量,才刚刚及格。由于国家垄断了风险,你可以赖帐一时,因为是国家的钱大家都可以赖。但是,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金融和风险垄断终将被打破,国家也不可能继续承担不断扩大的社会风险。随着社会信用体形的建立,企业的信用行为也将逐步得到规范。有远见的中小企业已经从现在做起,从我自己做起,主动积极地开展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
八、从中小企业角度看,中国金融信用改革的基本方针还有待进一步地充实和转型。应该按照资金使用者的需要来补充金融信用体制改革的内容,特别要满足中小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对金融信用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已经都是买方市场,而我们的金融改革还在由供给导向,按照资金所有者的要求进行改革。我们在批发金融、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方面已经接近国外的体制,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比较容易改革的部分,是资金匮乏时期实现买方金融的改革取向所取得的成果。而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资金相对比较充裕的卖方金融时期,更应该按照资金使用者的需要来设计和进行改革。中国的金融信用体制的基本方针还有待进一步地充实和转型。而这些恰恰是我国金融改革所遗留的、最急需和最困难的部分。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满足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对金融信用的多样化需求,要进一步打破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发展中小民营银行,形成大中小配套的银行体系。 二是为解决企业、个人和政府不讲信用和民间灰色金融问题,需要建立以自律自治为基础的商业信用体系。中改院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经过成功试点的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愿意与对此有兴趣的单位合作,共同为解决企业的“造血”问题服务。 三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搞好银行之间的专业分工,设计灵活多样的零售金融体制。而目前商业银行是嫌贫爱富,也在抓大放小,抓了批发弃了零售。 四是设计全社会的金融风险防范、分解和处理机制,形成债务人以破产为底线承担风险,多个其他信用主体分担其余损失的机制;解脱中央银行和中央财政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和潜在风险的负担和压力;在条件成熟时,调节资本市场风险;而商业保险、担保、保理公司只是这个系统的一小部分。 参考文献:
1、钟成勋 “建立商业信用制度是一个经济战略问题”,《人民日报》1996年9月21日 2、王 文 “我们离“征信国家”有多远?”,《经济日报》2000年6月28日 3、丁 一 杨 磊 “票据业务发展受制于企业信用和制度缺位”,《中国经营报》2002年7月8日 4、朱焕启 “传统信用工具的新发展”,《经济日报》2000年10月26日 5、周 理 “我国商业汇票市场的发展及存在问题”,《金融时报》2000年7月12日 6、“1999年1-8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监测指标”,《经济日报》1999年10月28日 7、日本《国际比较统计》1993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9、冯 并 阎卡林 “全面认识买方市场”,《经济日报》1998年2月25日 10、高鹤君 张 键 “是买方市场,还是体制矛盾”,《经济参考报》1998年3月23日 11、《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0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2、宋晓梧 张新梅 “解决隐性债务与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经济日报》2000年6月8日 13、慧 丰 “专家会诊中国经济五大难题”,《国际金融报》2002年6月28日 14、马格利特. 麦勒 “全球的征信系统”,在“征信于中国经济研讨会”(中国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主办)上的发言,2004年5月18日 15、高尚全 “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16、朱善利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分析”,《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17、罗正英 “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特征研究”,《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18、应展宇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19、刘润葵 “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在观念,出路在机制”,《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20、赵江泽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21、夏小林 “关于完善中小企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22、史世伟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原则、制度、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第51次)论文集》,2003年11月6日 23、迟福林主编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外文出版社,1999年 2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报告集》,1991年12月 上一页 [1] [2] [3] [4]
Tags:
|